02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绿水青山正青春 2022年05月01日

(上接第1版)

1982年到2021年,全州一产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68.0%调整为17.6%;工业增加值由0.25亿元增加到385.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209倍;三产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2.1%提高到47.7%。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十三五”以来,全州建成高标准农田78万亩,建成“五个百万亩”产业,培育州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76家;原煤产量由1003万吨提升到1550万吨,发电量由298.81亿度提升到366.14亿度,发展壮大了登高铝、振华新材料、鹏昇纸业等一批工业企业,依托全省唯一地方电网,“煤电网产”加快融合;全州打造国家4A级旅游景区12个,实现旅游总收入2907亿元、年均增长24.23%。

在2011至2021年贵州经济社会赶超发展的“黄金十年”间,黔西南经济增速2017至2019年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一,2020年位居全省第二,经济总量进入全省第二方阵。

2021年7月,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谌贻琴在黔西南州调研时充分肯定:“黔西南州这些年的发展,就是贵州实现赶超进位历史性跨越的一个缩影。”

拔掉穷根奔小康

黔西南是喀斯特地貌集中连片区域,贫困是长期压在各族干部群众心里的“一块大石头”。自治州的成立,几乎与国家于20世纪80年代开启的反贫困序幕同步。

在多年反贫困实践中,黔西南各族干部群众与自然环境作斗争,创造了石山区半石山区种植耐旱作物花椒与金银花,低热河谷种植水果、蔬菜等脱贫产业发展模式,用汗水和智慧书写并践行“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新时代贵州精神。

晴隆县原三宝彝族乡,曾是贵州20个极贫乡镇之一,也是全国唯一实施整乡搬迁的彝族乡。迁入地阿妹戚托小镇如今已发展成为4A级旅游景区,彝族女青年文安梅和乡亲们白天在附近的产业园上班,夜晚作为群众演员为游客表演民族歌舞,男女老少都有机会获得收入。文安梅的故事,是黔西南33.85万易地扶贫搬迁“新市民”告别深山、斩断“穷根”、奔向美好新生活的生动写照。

“十三五”时期,黔西南各族干部群众打硬仗、攻堡垒,拔穷根、奔小康。全州累计下达各级各类教育资助资金7.21亿元,资助贫困学生69万人次,实现“应助尽助”;1035个村卫生室全部实现标准化建设,“三重医疗保障”政策累计受益14.99万人次,实现“应保尽保”;实施农村“危改”“三改”近3.2万户,实现“应改尽改”,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持续加强。累计减贫人口47.13万人,7个贫困县(市)全部摘帽,62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彻底撕掉了千百年来绝对贫困的标签。

飞天越壑好梦圆

群山叠翠,风和日暖。每天,兴义机场洒满阳光的跑道上的飞机起降,是兴义市民早已熟悉的一道风景。从兴义市飞往首都北京的航班,两小时即可抵达。

如今,兴义机场已先后开通了飞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武汉等大中城市航线,打开了南来北往的空中走廊。

在跨越山海、向往诗和远方的征程中,黔西南人民“飞天越壑”的梦想正一天天地触手可及、一年年地变成现实。

1997年3月18日,南昆铁路全线铺通;2004年7月18日,兴义机场建成通航;2015年12月31日,望(谟)安(龙)高速公路正式通车运行……截至2021年底,全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616公里,公路通车里程达2.26万公里,水运通航里程达1017公里,盘兴高铁开工建设,兴义机场2号航站楼建成投用,“五位一体”综合交通体系初步形成。

天堑变通途,黔西南自治州开放、开发的步伐越来越快。2015年以来,黔西南连续五届承办国际山地旅游大会,这是经国务院批准的中国唯一以山地旅游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峰会,盛会将黔西南丰富的生态人文资源推向全球视野。从万峰林出发,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走向世界,对外开放、开发提升到一个全新水平。

绿水青山蓄动能

播种、管理、收割、装车,册亨县冗渡镇坛坪村村民王正琴和众乡亲的日常,就是把一茬茬的优质菜心送往粤港澳大湾区市场。

在册亨县,目前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认证面积已达1200余亩。依托家门口的蔬菜基地,“王正琴们”的小康梦正逐步变为现实。

普安茶搭乘中欧班列直上俄罗斯,食用菌远销东南亚,薏仁米稳占国际市场……40年来,黔西南人民不断求索,全州上下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围绕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绿色财富不断蓄积、绿色动能不断增强。

截至2021年底,全州仅林下菌药种植面积就达27.03万亩,产值20.16亿元。以烤烟、茶叶、食用菌、蔬菜等十大特色产业为主轴,创立了“普安红”“薏仁米”“食用菌”等一批国字号农产品品牌,产业链链接到贫困村,产业链项目覆盖到贫困户,开创了农业发展新局面。

40年的精耕细作,黔西南实现了传统农业向效益农业转变,一产增加值由1982年的81.25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265.29亿元、年均增长5.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56元增加至12632元、年均增长12.4%。农业增加值增速连年保持6%以上,连续5年居全省前列。

“十三五”以来,全州森林覆盖率由54.87%上升到61.2%,万峰林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以上,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主要河流湖库监测断面水质优良率连续9年保持100%,全州各(县、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连续7年达99%以上。生态红利不断显现,辐射带动效应不断增强,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乡村振兴开新局提供了坚实支撑。

从贫穷到小康,从封闭到开放,今日黔西南,城市“长”大了,城镇“长”特了,乡村“长”美了。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后发优势逐渐显现;天蓝、地绿、水清,生态文明意识深入人心;宜居、宜游、宜业,文化自信更强。人民生活越来越富足、日子越来越安逸。

40年,正青春。今日黔西南,正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谋划的发展蓝图,牢牢把握新国发2号文件政策机遇,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全力建设“四区一高地”,各民族牢记嘱托、团结奋进,大踏步迈向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