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倩渊,1989年生于贵州贵阳,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现为中国音乐学院唢呐专业教师,中国唯一音乐最高奖“金钟奖”“文华奖”双金奖的唢呐演奏家。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曹 雯
2006年12月,上海市徐汇区汾阳路20号的贺绿汀音乐厅内,一名17岁的贵州女孩打破先例,举办了上海音乐学院附中有史以来的第一场毕业生独奏音乐会。
女孩名叫张倩渊,她手持唢呐,吐吸灵转,清脆悠扬的唢呐声穿透背脊。台下听众窃窃私语:“这个小姑娘,有她老师刘英的架势了。”
张倩渊的启蒙老师许伟从贵阳匆匆赶到,也坐在台下。听到动情之处,他湿了眼眶:“张倩渊没有辜负我们的希望,做到了我们做不到的事情,刘英传真东西给她了。”
2021年12月,贵阳市南明区市南巷46号的贵阳大剧院音乐厅内,而立之年的张倩渊载誉归来,她以一曲《百鸟朝凤》回报家乡听众。
说起来,这曲《百鸟朝凤》是张倩渊的师爷任同祥于20世纪50年代将流行于山东、河北、河南等地的民间乐曲创编演奏,自此将唢呐带入室内音乐的殿堂,展现出令人眼前一亮的神采和意蕴。而后由张倩渊的恩师刘英进行交响化的推进,揭开了唢呐与交响乐中西合并的序幕。作为第三代传承者,张倩渊自觉肩负重任。
“这个孩子不学唢呐可惜了”
读小学那年,贵阳市云岩区少年宫正在组建少儿民乐团,规定每个孩子都要学一门民族乐器,张倩渊和妈妈去得晚,“只剩下唢呐。”对于张倩渊来说,没选过,也没得选,幸运的是选了也喜爱。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启蒙老师许伟教得好。
20世纪80年代,许伟曾经在上海音乐学院进修西洋乐器长笛和民族乐器唢呐,在那里结识了拜入任同祥门下的刘英。在许伟的印象里,刘英的音乐华美动听,技术干净利落,对唢呐艺术的追求不因循守旧。
“唢呐的音准特别难掌握。想要吹好难度很大,吹不好就特别吵人。”回到贵阳后,许伟开始思考如何把西洋乐器的训练方法引入唢呐教学,实验性地用钢琴伴奏为唢呐校音准。张倩渊的出现让许伟的唢呐教学充满力量,“我在教学演奏中一些没有点透的地方,她会自己琢磨,来还课的时候问我是不是这样。慢慢地,她在少年宫的民乐团里就崭露头角了。”
少年有才,老师爱才。离开上海音乐学院10多年后,许伟在电视上再次看到已然成为中国唢呐与交响乐合作“第一人”的刘英时,忽然萌生了要把张倩渊介绍给他的想法。
小学五年级那年,贵阳和上海艺术特长学校展开“手拉手”活动,准备演奏曲目时,许伟特别创编了一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并在中段安排唢呐独奏,以此凸显张倩渊的才能。演出当天,刘英坐在台下不语。随即,他把琴房借给许伟师徒,给了张倩渊3首从未演奏过的作品,要求一周后吹来听听。
“这个孩子不学唢呐可惜了。”张倩渊没有辜负刘英的期望。就这样,从贵阳到上海千山万水,老师们和父母之间心照不宣的定下了这孩子要走音乐专业的愿望。
“感谢贵州,给我执着、简单的追寻”
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位于徐汇区东平路9号,校园内树木葱茏,映掩着法式花园洋房,其中一栋便是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的“爱庐”。这里是无数音乐人的梦想,也是他们梦想开始的地方。
记者与张倩渊早年在上海读书时相识,一起踩过东平路上窸窸窣窣的落叶。让我至今印象深刻的是,这位只有17岁的女孩对于自己的音乐人生有着超乎年龄的清醒认识——她知道人的一生时间有限,要去做有价值的事。
于是,除了参加学校里的演出活动,她把时间都用在练习专业基本功上,是附中出了名的琴房“狂魔”。甚至面对各种出国机会,也不为之所动,因为她知道:最好的唢呐教学就在国内。反倒是在专业用功之余,努力提高文化课成绩,仿佛一早就领悟到,走过技术这扇门,文化对于一名音乐演奏家深远的影响。
2007年,张倩渊以民乐系第一的成绩考入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她以优异成绩保送至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成为全国唯一一位唢呐专业的公费研究生。2014年,她受邀参加“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音乐会”,是出访中唯一的中国民族器乐独奏家……
“这个孩子从小就很执着,她的每一步都浸透着汗水,每一个成绩对她来说都是莫大的肯定,给予她前行的力量。”张倩渊的母亲在高兴之余,也不忘提出更高要求。
再次回到贵州,张倩渊感慨良多。她依旧能够想起20多年前,每逢周末,父亲牵着狗陪她在大山里练习唢呐的情形。那些晚春、初夏、深秋、残冬的山林,回荡着唢呐声声,让人想起傅聪的“暮鼓晨钟,音乐与人都是生命”。
她说:“感谢我的家乡贵州,给我执着、简单的追寻;感谢我的父母,用勤劳、负责的人生态度,教会我脚踏实地。我今天的成就不是我一个人的努力,而是很多人努力的结果,所以要更加珍惜。”
“我要把具有中国基因的唢呐,带给世界舞台”
7分18秒,是任同祥创编《百鸟朝凤》唢呐独奏曲的长度。
远远地、婉转地,当唢呐的声音透过林间的薄雾,清晨的阳光洒了下来,叶子便有了深深浅浅的绿,草木被唤醒,布谷、鹧鸪、燕子、山喳喳、蓝雀、画眉、百灵等各类鸟儿,在林间次第鸣叫了起来……张倩渊认为,《百鸟朝凤》是唢呐曲目里,技巧最全面的一首;也是唢呐曲目中,最早被国际舞台认识的一首。
1953年,任同祥在罗马尼亚举行的世界青年联欢节的民间器乐比赛中,以一曲《百鸟朝凤》获得银质奖章,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唢呐与《百鸟朝凤》似乎与其根生的乡村一起失落了,这是电影《百鸟朝凤》中的乡土表达。但在张倩渊的音乐舞台上,它却是那样生机勃勃,更恰似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中国好声音。
2021年12月31日晚,对习惯了交响乐新年音乐会的贵阳听众来说,安静、优雅、克制与恰如其分的掌声,是基本礼仪。但当张倩渊的《百鸟朝凤》在贵阳大剧院音乐厅里响起时,人们还是情不自禁地心潮澎湃。在气势恢宏的交响乐伴奏下,熟悉的唢呐声调动着每一个中国人基因里的情感。
张倩渊的现场合作指挥,中国著名指挥家、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贵阳交响乐团音乐总监张国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曲《百鸟朝凤》,张倩渊不但演奏技术成熟,同时内心音乐感觉丰富,听众不但可以从她的音乐中听到百鸟的形象,还可以从她舞台上的形体表演感受到浑然一体的艺术表达。“她还非常年轻,潜力很大,可以说前途不可限量。”
对于张倩渊来说,唢呐的迷人之处在于可以完美表达出中国人内心深处的大悲和大喜。“大概很少有中国人知道,唢呐其实是丝绸之路上的舶来品,自阿拉伯、波斯传入中国,就连名字也是音译而来。但它却一头扎入了中国人的乡土社会,成为最接地气的民族乐器,老百姓婚丧嫁娶都要用到。所以,我想把具有中国基因的唢呐,重新带回世界的舞台上。”张倩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