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39

用活非遗瑰宝 永续人文 2022年04月27日

雷山县苗年活动现场。 (雷山县委宣传部供图)

春风轻拂,万物吐绿。黔东南职院万达校区“国春银饰班”,几十名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学习银饰制作,图案描绘、煅烧、拉丝、银饰抛光,忙得不亦乐乎。

据“国春银饰班”的“掌门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银饰锻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国春介绍,2020年,该院“国春银饰班”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开班,至今实训学生144人,传承带徒335人,辐射带动农户就业上千人。

作为贵州民族文化的“聚宝盆”和非遗“博物馆”,一直以来,黔东南州以深入推进国家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为契机,成立黔东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展州级非遗传承人群申报,实施“十百千万”传统工艺人才培育工程、安装应用非遗数字化著录与存储系统等,大力推动非遗保护传承,永续人文之美,振兴传统工艺的同时,推动“非遗资源”转化为“非遗经济”,让更多民族村寨因非遗绽放光芒,描绘乡村振兴的宏伟图景。

雷山县西江镇麻料村以银饰锻造作文章,银饰工坊拉动、农旅融合驱动,汇聚成振兴产业的麻料特色示范,打造“中国银饰之乡”和“天下第一银匠村”品牌。

丹寨县龙泉镇卡拉村手握“卡拉鸟笼”和“卡拉斗鸡肉”两块金字招牌,带动全村群众参与鸟笼产业和斗鸡肉制作,拓展文化内涵,丰富旅游业态,打造独具魅力的“中国鸟笼之乡”。

不仅如此,从江岜沙、台江反排、黎平肇兴等一批非遗富集村落,分别探索建立了完整的非遗保护利益联结分配机制。保护非遗,推动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已成为当地群众的共识。

目前,全州共普查到非遗资源线索5200余条,成功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1项、国家级非遗56项78处、省级非遗218项307处,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48人、省级170人、州级294人、县级4013人,建成各类非遗工作站、非遗传习中心(基地、所)500余处。

“十三五”期间,全州累计完成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超过5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