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33

农业现代化 迈出产业振兴新步伐 2022年04月27日

印江木黄玉木耳基地。 左禹华 摄

阳春三月,走进印江自治县峨岭街道张家村,优质的农业生产区内田成方、路成框、渠成网,稻蛙养殖风生水起,低洼田变成了良田。

张家村稻蛙水稻种植基地管理人员孟华欣喜不已。“稻蛙共生”种养模式中,综合种养的稻谷亩产值远远高于常规水稻。相比传统种植模式,综合种养真正实现了“一亩双收”。  

近年来,印江立足粮食安全和长远发展,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牢牢守住耕地红线和永保基本农田控制线,按照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标准,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不断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力度,让许多昔日的低效田、撂荒田变成了旱能灌、涝能排、水土留得住、农机能进出的高标准农田。目前,该县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亩数6.8万亩,项目总投资4.35亿元,项目覆盖全县17个乡镇(街道)。

在稳住“米袋子”的同时,印江抓好“菜篮子”。地处梵净山脚下的木黄镇高标准蔬菜基地,是培育蔬菜产业的天然大棚。近年来,该县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生产条件,引进贵州梵净田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在木黄镇打造5000亩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项目。在位于杭瑞高速印江西出口的大云村,贵州香绿源土产贸易有限公司采取校农结合模式,将蔬菜基地建设与保障学生营养餐食材供应结合起来,打造安全放心的“菜篮子”工程。

“高山云雾出好茶。”印江把茶叶产业作为农村产业革命的重要支柱,按照连点成线、连线成面的思路,探索推广“股份制龙头企业+区域中心企业+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小微企业、茶农)”组织方式,大力推进基地、品牌、加工、质量、效益五大提升工程,目前,全县已发展茶园面积22.21万亩,建成了5个茶产业带和3个省级生态茶叶示范园区。

印江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按照强龙头、重科技、创品牌、带农户的思路,引进梵天菌业、同发菌业等龙头企业,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菇农”组织方式,重点建设木黄食用菌产业园,抓好东耳、北菇、南部野生菌自然培育示范带建设,加快推进东线黑木耳产业示范带建设,形成“一园三带多点”的食用菌产业发展布局。

农业强则农村稳。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印江坚持“适度规模”理念,久久为功推进“2+N”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水平,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一座座现代农业的绿色方阵拔地而起,一张张“梵净山珍”的绿色名片大放异彩。

过去五年,该县已建成高标准农田6.8万亩,累计发展食用菌6.9亿棒、茶叶26.5万亩、精品水果14万亩、中药材10万亩,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5.8%。引进培育龙头企业98家,茶产业“股份制龙头企业+区域中心企业+专业合作社”组织方式在全省推广,成功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国家食用菌栽培标准化示范区,梵天菌业成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