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黄茜 孙妤)“今年2月,我们实现了一次倒炉出钢率超85%,转炉冶炼周期降至28.18分/炉的历史最好水平。”文安义报出这组数据时,难掩自豪之情。
首钢水城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炼钢高级技师文安义指着轧钢事业部生产线轨道上停放的巨型“货斗”介绍:“这是自创的‘接钢渣车’,出钢的同时接废渣。仅此一项工艺改进,就为转炉冶炼周期节省了3分钟时间。”
“我们将‘工匠场’建设根植生产一线,立足围绕企业中心任务,发挥引领技术创新、解决生产难题、培养技能人才的积极作用,在提升企业创新创效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首钢水钢公司党委委员、工会主席申燕说。
轧钢工匠场是水钢第一批被六盘水市总工会命名的“凉都工匠场”之一,主攻方向是生产工艺研发在棒材生产线上的成果转化。该工匠场技术指导是五切分轧制中国“第一人”——全国劳动模范、首届“首钢工匠”杨延。
杨延领衔的“劳模示范创新工作室”主攻方向是棒材生产工艺研发。“有了想法,还要有人来实施。我们就负责‘将梦想转换为现实’。”轧钢工匠场领衔人、轧钢工技师谢铁强说。
自创建以来,轧钢工匠场实施多个工艺研发项目在生产线上的成果转化,促进了钢材产量的大幅提升,节约了大量能耗,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其中,杨延创造性地研发出“五切分”技术工艺在生产线上应用后,较之前的“四切分”工艺相比,日均增产350吨,仅此一项年创效达323.77万元。此外,还有两种规格的锚杆钢采用“2线切分”后,每吨钢生产节约的煤气和电耗,创造直接经济效益661.7万元。
在水钢,23个“凉都工匠场”围绕企业生产创效而开展的技术进步、技术创新案例比比皆是。
特别是伴随着公司配套政策和激励措施的出台,更加有力地调动了劳模工匠和广大职工创新创效的积极性。
2019年,在首钢水钢集团公司党政的全力支持下,首钢水钢集团公司工会制定下发《首钢水钢工匠场规范化建设实施意见(试行)》,为工匠场创建初期规范化推进,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配套出台《首钢水钢工会工匠场、创新工作室等专项资金使用规定》,对工匠场的建设、办公设施的购置等予以资金扶持。《规定》明确,工匠场、创新工作室根据年度评比结果,被评为特等奖的,一次性奖励10万元;被评为一、二、三等奖的,根据具体情况分别给予不同金额的奖励。据统计,2021年,共发放助推资金45万元。
六盘水市总工会党组成员、副主席刘倩介绍,下一步,该市总工会将把首钢水钢集团公司作为深化、拓展“凉都工匠场”工作的试点,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不断优化创建标准、强化作用发挥,通过工匠场“主阵地”的示范引领,充分发挥产业工人在重要产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助力企业生产经营创新创效,为推动六盘水“实现工业大突破,再创工业新辉煌”战略目标、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