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星星
贵州地处西南多山之地,儒学在贵州长时间呈现出凝滞的发展状态,直至晚清时期,以黎庶昌、莫友芝、郑珍等为代表的贵州近代儒学先锋打通了从边缘到中心的儒学之路,呈现出儒学蓬勃兴起之状。谭德兴教授从贵州儒学与文化、贵州儒学与文学的角度切入贵州儒学的研究,《近代儒学与文学:以边省贵州文人群体为中心》(中华书局2021年11月出版)是他在此领域深耕的宏大成果展示。这是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近代儒学与文学:以边省贵州文人群体为中心的研究”的最终成果,是关于近代区域儒学与文学关系研究的典范之作,结项时与出版后均获得了学界极高的评价。
该著作以家族、科举、史学、经学与女性文献为类型代表,以近代贵州文人群体的心路历程和著述盛况为考察中心,以儒学与文学互动的研究方法,探索近代贵州儒学繁荣的原因,提出儒学的发展繁荣是近代贵州文化与文学发生质变的根本原因。全书选取的研究对象具有典型性,取得的研究结论具有很高的学术与文化价值,对进一步研究儒学与文学之互动关系,儒学南传之表现、特点与影响,以及近代中国社会文化之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本书在史学视域下呈现了贵州近代儒学繁兴的一段历史。作者从大量的史志文献、地方志、图谱中梳理出近代贵州儒学家涌泉而出、儒学著作影响海内外、儒学学宫与书院大肆兴起的发展盛况。深入研究黎庶昌、郑珍、傅玉书、孙应鳌等儒者在经学、文学、小学、音韵、文献学、图书收集与刊刻上的巨大文化功绩。新著对贵州区域儒学以人物为核心的深入研究,是将遥远的先贤与生生不息之薪火相传的儒家文明相联系,在历史的谱系中寻求贵州儒学之士延续不绝的精神之光。
本书从地理视域呈现了近代贵州书院及其儒学精神,在历史地理的谱系下挖掘出明清时期贵州共有书院141所,这些书院是儒学传播的重要载体。本书对这些掩映于山林之间的书院做了系统的研究,并阐发其选址、建筑、园林景观、研习内容等方面所具有的儒学意蕴。对这些书院的研究,有助于建立起贵州近代与当代学术脉络的纽带,让后世知识人在书院这一历史的遗存中感受儒家文化的传承脉络与贵州先贤自觉传承并实践儒家文化的责任担当。本书揭橥出那些掩藏在历史废墟中的贵州书院文化遗产,她们在贵州儒学发展过程中承担起儒学知识教育与心性教育的双重功能,她们曾经承担了一段儒学繁盛期最为朴实动人的历史使命与文化功能。
本书呈现出家族视域下的儒学之光。家族文化是近代贵州儒学文化中璀璨的明珠,光芒四射。遵义沙滩文化家族在近代贵州史上尤为显著。遵义沙滩文化家族主要由郑、莫、黎三家组成,三家互通学术、互教子弟、互通婚姻,形成由地域、姻亲与学术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家族联盟。黎氏锄经堂成了沙滩学人共享的精神资源,郑珍在这里“鼓箧读之,恒达旦夕,肘不鬲案,衣不解带”,黎庶昌徜徉在这“缺墙西南隅,面山有庭三楹,积书二万卷”的书籍的世界里。锄经堂以富足的藏书,融万物荣枯之莳花灌树于其间,成了建构黎庶昌、郑珍、莫友芝儒学知识的最初源泉。锄经堂成了沙滩学人儒学建构的原点,是他们精神的故乡与生命故乡的合一,他们从这里出发,将散发着沙滩文化气韵的儒学精神散发开去。
岁月的沧桑化为文字与历史在沙滩家族文人的精神血脉中代代相传。本书还指出儒学熏染下的黎氏家族重视其乐融融的家族伦理,他们通过诗篇、散文、墓志铭等文学形式呈现出一个文化家族显著成就背后巨大的亲族之情。黎氏家族诗歌书写是关于志向、理想、伦理与亲情的综合书写。儒学浸染下的黎氏读书人以诗书为基点,以故乡为起点,不管时空如何变幻,黎氏读书人敦睦室家、孝亲父母、琴瑟妻子、和睦兄弟,呈现出其乐融融又生生不息的家族情感和家族力量,这种力量绵延至今,成为沙滩学人共享的精神渊源。
本书从历史、家族、女性、区域等维度呈现出贵州女性视域下的儒学华丽篇章。本书在零散的历史文献中收集并考证贵州女性文学作品,呈现出贵州近代儒学滋养下五彩缤纷之女性诗篇。这些诗篇承载了贵州女性的生命意识、儒家操守与审美特质,是年华与青春、美好与无奈、命运与理性的诗情承载,是一个沉浸在儒学与文学世界中的女性最为悠远有力的呼唤。作者从那些隐藏的文献里挖掘出鲜活而又美好的贵州女性之声,她们用诗性的语言诉说着近代贵州女性文学与儒学相依相存又略带紧张复杂的张力,在大山深处吟唱出一曲高亢而清亮的女性华章。
谭德兴教授《近代儒学与文学:以边省贵州文人群体为中心》从历史、地域、文献、家族、书院、女性等维度揭橥出近代贵州儒学繁兴的样态,在儒学与文学的研究视域下揭示出贵州近代蔚为大观的儒学与文学交融形态,是儒学与文学研究的典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