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提高坝区产业化水平和市场主体运营能力—— 天柱“一坝一策”实现亩产超万元 2022年04月21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余光燕

正是春耕农忙时。连日来,在天柱县凤城飞机大坝,旋耕机在地里来回穿梭,农民在种植大户带领下,在不同片区忙碌,为接下来的种植作准备。

近年来,天柱县结合凤城坝区实际,将该坝区划分为飞机大坝和农户自耕区,并引进企业及种植大户,发展烤烟、粮油、蔬菜、西瓜等经济作物种植,激发产业活力,打造地域产业品牌。

从天柱县坪地镇搬迁到联山街道、有30多年烤烟种植经验的农户姜锡炎,就是看中这里交通便利、土地集中等优越条件,承租100多亩土地。这些天,他正带着工人移栽烤烟。

凤城坝区位于天柱县城西部,坝区耕地总面积11934.7亩,土壤肥沃,地势相对平坦,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内设农业示范园区1个。为更加合理利用土地,天柱县将飞机大坝实行“返租倒包”模式,土地流转至天柱县农业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由该公司统一管理,打造坝区产业集群,增收创效。

而素有天柱县“稻鱼之乡”美称的高酿镇,则利用其优越的区位优势、农业条件资源,全力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在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方面,我们由企业负责实施水稻钵体育苗,农技人员提供技术保障,实行精细化管理;同时,注重推广绿色有机肥,严格控制农药使用,提升优质稻产量和品质,打造生态绿色无公害优质稻。”高酿镇党委副书记欧阳鲁介绍。

“高酿镇农民一直有散养稻田鱼、蛙、虾、鸭等习惯,水产品很受市场欢迎。今年,高酿镇党委、政府决定在全镇推广‘优质稻+N’立体种植养殖模式,打造产粮重镇,建设高酿镇‘优质稻+N’产业示范区。”欧阳鲁说,今年,高酿坝区预计优质稻示范种植1800亩,辐射种植3500亩,带动300余户800余人自主就业创业。

蓝田镇则按照“坚持绿色规模创新,奋力开创坝区产业和林下经济共同发展新局面,把蓝田镇打造成为产业大镇、果蔬之乡、羊肚菌产业示范区”总体思路,在坝区发展羊肚菌、包菜、南瓜等多种产业。

近年来,蓝田镇积极引进龙头企业4家、带动合作社5个,种植黄心白菜、茭白等蔬菜,通过公司统一提供生产技术服务、实行保底价回收等方式与合作社建立稳固的生产联系关系和利益联结关系,实现合作社增收和企业发展的互惠共赢。

为破解坝区种类繁多、产业规模小,群众底子薄、抗风险能力差等难题,加快形成“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产业格局,天柱县结合实际、分类施策,坚持以效益为中心引进龙头企业,推进“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科学制定“一坝一策”,提高坝区产业化水平和主体运营能力。目前,成功建成凤城、渡马、蓝田、白市等大坝蔬菜示范基地5000亩,实现坝区亩产值万元以上。

以“化零为整,抱团发展”的思维,将纵横阡陌的坝区打通连片,各坝区农业正朝着建成现代山地特色农业的样板田、科技田、效益田迈进。

为推进坝区高质量发展,天柱县还积极打出完善产业链条“组合拳”。

推动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以县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为核心点,乡镇农产品监管站为网点,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网络,将规模以上农业生产企业、基地纳入农产品追溯系统。

以坝区为基础,建设集生鲜配送、冷藏仓储、产品调配、安全检测、信息采集等功能于一体的区域性农产品冷链物流集配中心,形成生产端到销售端无缝连接的冷链物流体系。同时,运用大数据手段,将生产、加工、流通数据资源有效整合,建立大数据中心平台。

建立稳定销售渠道,探索建立天柱农产品销售平台。落实农校对接、农医对接、农企对接、农超对接、农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的对接机制,全县学校食堂每年定向与坝区生产基地采购。进一步用好东西部协作机制,加强与对口帮扶地区企业对接,利用电商企业、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等渠道推销本县农产品。

牢牢抓住乡村振兴契机,按照“农业景观化、新村景区化、农居景点化”思路,充分发挥区位、生态、自然、文化、旅游等方面优势,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走农旅结合、文旅互动的特色发展之路,大力发展生态、观光、体验、创意农业,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