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户均10箱蜂、年产百斤蜜、增收过万元 “蜜罐”里的三联村 2022年04月21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黄霞

三联村——汇川区团泽镇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子。和黔北其他村寨无异,群山环绕,绿树掩映,春台河的“点缀”让这方天地多了些许“水灵”。

“蜂蜜一年一采,品质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管护,春季是蜂群的繁殖期,需要格外注意。”村里一处不高的山腰上,张朝均戴着防护帽与厚厚的白布手套,双手轻轻打开一个蜂箱,仔细察看箱内的情况。谁能想到,这个对待蜜蜂细致温柔的汉子曾是一个“猪倌”。

“我的职业转型说起来是挺有趣的。”微微扬起嘴角,张朝均讲起了自己的产业故事。

张朝均本就是一个喜欢“折腾”的人,在三联村大多数人都还奔波在打工路上的时候,他就将目光锁定在村子的生态优势上。

“地里山上到处都是野草,猪吃了肉质就好,卖得起价。”从两三头到规模养殖,张朝均一下就成为当地养猪大户,几年前通过养猪积累了百万元资产。在他的带动下,三联村几乎家家养猪,钱是赚到了,但是村里面的异味也越来越浓。

2015年,遵义人的“大水缸”中桥水库建成,三联村变成中桥水库二级水源保护地,一道养猪禁令随之而来,村里人的生猪养殖路子就此“改道”。

“村里就只有些花花草草,这能做什么呢?”

“还是出门打工算了。”

乡邻们无奈地开始另谋生路,而张朝均经过深思熟虑,还是决定将赌注下在三联村的“绿水青山”上,“就吃‘生态饭’,换一个碗就行了,不能养猪那就养蜂。”

经过多方辗转,张朝均从离家不远的湄潭县三渡镇一路“求学”到了重庆綦江,8天的时间,8000元的学费,养蜂、取蜜等经验一一收入囊中,张朝均收获颇丰。回村后,他第一时间找到村干部张朝平,说出养蜜蜂的想法,而此时,村支两委也正在为村里的产业发展“犯愁”,这下一拍即合,“小点子”立马成为“大思路”。

“成立合作社,大家抱团发展。”2015年9月,由张朝均担任理事长的遵义顺丰源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在三联村成立,何祥荣等9位村民成为首批社员。而张朝平在离职后,也加入了合作社,成为合作社的总经理。

“你看,这些就是村里人集体打下的‘甜蜜江山’。”顺着张朝平手指的方向望去,一个个木制“小别墅”错落有致地分散在山林深处,周遭的各种花卉就是蜜蜂的天然“厨房”,生态的优势为三联村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红利。

“当过挖煤匠,做过水泥工,真正让我增收致富的还是这小蜜蜂。”54岁的村民杨昌学在接触到养蜂后,从3箱蜜蜂扩大到150箱,年采蜜900公斤,10万余元的年收入不仅扭转了家庭经济的困境,还让他收获了一份稳定的事业。

户均10箱蜂、年产百斤蜜、增收万元钱,养蜂产业在三联村全面铺开。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以及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物资采购、统一蜂种供应、统一质量检测、统一产品商标、统一产品销售和农户分散养殖的科学经营方式,为更多的三联村人解决了“怎么买、买什么、如何养、如何卖”的后顾之忧。

近7年的时间,合作社就像一处“蜜源”,吸引了33个社员、209户群众深耕其中。

“养殖水平越来越稳定,在保证产量的基础上,我们正在进一步提升蜂蜜的品质。去年合作社的蜂蜜品牌‘黔花香’共出产蜂蜜30余吨,产值达800多万元。接下来打算把当地种植的一些特色中药材,比如黄精、天麻与蜂蜜相结合,制作具有保健作用的蜂蜜蜜片。”如今,转型成功的张朝均对这可持续的“甜蜜产业”早已胸有成竹,并且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折腾”,将眼光放到了精深加工上,要让三联村成为“蜜罐”,香甜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