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1版)
时间回溯到20年前,由于管理跟不上,产量、质量上不来,幸福茶山“并不幸福”:村民不再“搭理”不当吃、不当穿的茶园,反而在里面套种玉米、辣椒,当地茶园几乎撂荒。
盼着过上好日子的群众渐渐发现,种玉米、种辣椒糊口可以,让兜里鼓起来难。
兜兜转转一圈后,村民才发现自己一直守着金山“过苦日子”,这一座座金山,其实就是茶山。
2006年开始,围绕“富在农家增收入”要求,湄潭再次“拾起”茶产业,立足茶、做足茶,始终把茶产业作为首位产业来抓。如今,茶叶种植面积已从9.77万亩发展到60万亩。
规模上去,烦恼随之而来。
伴随种植面积越来越大,边际效应却在减弱——单纯的采茶、制茶、卖茶,市场容量有限,加之全省各地茶产业竞相发展,湄潭茶叶的比较优势不再明显。
生产美产业强,湄潭着力在“美”字上做文章。
美在优良品质。创新实施县级领导包保创建茶叶示范基地,聚焦“有机茶”,从源头做优茶叶品质。这两天,位于抄乐镇群丰村的贵州高原春雪有机茶叶公司的抹茶茶园正在进行覆盖遮阴。公司总经理李芳睿告诉记者,发展有机茶,虽然产量上有些损失,但是市场价格上去了,去年公司实现营收3000多万元。
美在产业链条。持续推进茶产业的延链、补链、强链,大力推动茶产业一二三产融合,让每个环节都有“溢出效应”。贵州湄潭兰馨茶业有限公司携手中科院、贵州大学及航天科工组建研发团队,自主研发出“茶叶加工智能摊凉(枯萎)集成系统”“茶叶后加工精准八步凝香集成系统”等高端化、智能化、集约化关键制茶设备,有力填补了省内茶叶机械的空白。
美在出口创汇。着力打通国际市场,通过市场主体上下联动,多方配合的协同推进机制,助力企业做好出口业务。原本一直主销西安、太原、长沙等国内市场的洗马镇茂芸茶叶公司,今年也尝试与中介机构合作,希望能够在东盟茶叶市场“分一杯羹”。今年以来,湄潭实现茶叶直接出口较去年同期增长81.5%,预计全年出口创汇突破1亿美元。
围绕“有故事、有味道、有内涵、有文化”的“四有好茶”理念,湄潭坚定不移吃茶饭、念茶经,培育国家级茶叶龙头企业5家、省级23家,推动茶产业惠及茶农近10万户38.1万人。去年,实现茶叶产量8万吨、产值67亿元,茶产业综合收入167亿元。
田家沟小广场旁的白墙上,有一幅50米长的手绘画卷——从“刀耕火种”播种茶苗,到“肩挑背扛”到处销售,再到一筐筐好茶走向四方,收尾于美丽乡村的幸福生活。产业之美,浓缩在画中,诠释着成长。
精神之美——
从“十谢共产党”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乡村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
当年,湄潭县以“四在农家”创建为契机,大力发展茶产业、乡村旅游,改变村容村貌,让群众过上了好日子。
富裕起来的湄潭村民自编自创了花灯戏《十谢共产党》,从翻身、吃饭、穿衣、住房、走路、照明、上学、看病、致富、养老十个方面,反映今昔变化,感恩共产党。
如今,湄潭县以“生活美百姓富”为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深化基层社会治理推进乡风文明,让“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成为镌刻在广大群众心上的铮铮誓言。
在湄潭,基层社会治理有两大创新——“寨管家”和“红白理事会”。
发端于西河镇石家寨村的“寨管家”,以“3+N”微治理体系,有效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百米”。如今,这个创新之举已经在全县推广,立足自然村寨划定1112个寨子,以乡贤寨老为基础推选“寨管家”5438名,构建了“你管我、我管他,大家管大家”的基层治理模式。
同样得到群众积极拥护的还有“红白理事会”,全县组建红白喜事志愿服务队1112个,大力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全面推行红白喜事备案、“红黑”榜等机制,提倡“车不过十、礼不过百”,革除陈规陋习,厚植文明乡风。
湄潭的精神之美,更体现在一个个鲜活的人身上。
这是无言的精神感召——从当年核桃坝老支书何殿伦带头种茶为民寻找致富路,到如今杜富国、雍元书等一大批先进典型“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历史的传承,蕴含着精神之美。
这是坚韧的精神力量——石莲镇沿江村细沙组村民秦大飞日子刚有好转,妻子却患上重病。面对磨难,他依然坚定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党支部的引导支持下,他住进了修缮一新的房屋,在房前屋后整理出了小菜园和小果园,养了100多箱蜂,并谋划着开办农家乐,一边挣钱,一边照顾妻子。
细沙,曾是红军长征抢渡乌江的突破点,也是著名的“一把七星刀”故事发生地。红军北上遵义前将一把七星刀作为革命的火种留下,这份传承一直沉淀在湄潭群众心里,鼓舞着他们坚定“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从‘四在农家’到‘三美’共进,既有历史的逻辑,也有发展的逻辑,更有载体的逻辑,体现了湄潭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省委决策部署,久久为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信心和决心。”县委书记沈建通表示,湄潭将把工作对象转向所有农民,把工作任务转向推进乡村“五大振兴”,把工作举措转向促进发展,奋力建设“贵州最美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