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持续加大“三农”投入 2022年04月20日

■ 李安颖

持续加大“三农”投入是强化农业基础、惠及农村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之策。用好“推进乡村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等倾斜政策,加大和改进“三农”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不断改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农业发展活力、农村和谐定力、农民增收动力。

健全完善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强化资金集成,加大整合政府支农投资的工作力度,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建立“强农惠农富农”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确保地方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深化农业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撬动作用,吸引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构建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强化政策集成,紧扣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目标任务,集聚资源、集中投入,重点支持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环境治理、粮食与食物、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科技等领域。

重点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计划,实施村庄基础设施改善工程,升级改造农村电网,加强农村污水处理,加快补齐水电路气讯和物流等短板,健全长效管护机制,提高使用质效,确保农村逐步实现生活条件基本现代化。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围绕永久基本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统筹推进土地平整、灌溉排水等建设,推进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提升耕地质量和产出水平。加强现代农业水利建设和农村水务管理,推进水利基础设施联通化,强化与农业产业发展有效配套,提升农业水利保障和防汛抗旱能力。加强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加强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弥补城乡数字鸿沟,发展智慧农业和智慧乡村。

提高农业产业化市场化机械化水平。持续做强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形成一批农业产业示范县、示范强镇、专业村、示范园区,提高重要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水平,强化特色优势产业在提高农民收入上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不断壮大、科技和管理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农产品加工业规模效益和品牌价值不断提升;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实施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做深“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让农民与产业发展共进退、同成长;深入实施品牌强农战略,集中精力打造有影响力的“贵”字号区域公共品牌。大力实施现代山地高效农机化项目,发展坡地、梯田、林区等不同地形“宜机化”“智能化”的山地农机;实施良种良法良肥协同工程,强化农业优势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技术应用推广;加强智慧、绿色等关键技术集成创新,提高农业科技化水平。

改革支持更多资源要素向农业农村配置。把“人地钱”有机结合促进农业发展作为重要方向,深化农村“三变”改革,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离实现形式,鼓励进城落户者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有效盘活农村资源资产,有效增加农民财产收入。鼓励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依法依规探索以投资入股、双向兼职、技术入股等多种方式引才入乡。强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县乡村统筹,逐步实现标准统一、制度并轨,特别是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正常调整机制,探索城乡居民医保个人缴费标准与居民收入水平挂钩机制,推进低保制度城乡统筹,以市县为单位逐步推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城乡同标。

(作者单位:中共贵州省委政策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