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织牢社会保障网 托起群众好生活 2022年04月18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韦倩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五年来,贵州民生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实现历史性改善,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让人民群众在发展中看到更多变化、得到更多实惠。

这是精彩的五年、奋进的五年。民生大礼包暖透心窝——

贵州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连续调高低保标准,不断夯实兜底保障水平;通过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建档立卡人口动态应保尽保、应资尽资、应报尽报;住房安全保障让千万农村群众居有所安的梦想变为现实。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近日,省民政厅制发《关于深入开展城乡低保对象和特困人员确认权限下放乡镇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有条件的地方可按程序将城乡低保对象和特困人员确认权限下放至试点乡镇(街道),县级民政部门加强监督指导,变原来“镇初审、县确认”为“镇确认、县监管”,不断减少确认环节、压缩办事时限、提高工作效率,最大限度方便困难群众。

2017年,贵州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10%和15%,2021年达到农村低保标准每年4569元,城市低保标准每月655元,全省共保障城乡低保对象249.2万人、特困人员9.5万人。

对待困难群众,贵州格外关注、重点关怀。

2021年,贵州在全国率先建成运行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汇集10余家相关部门数据,及时将1600人新纳入兜底保障;

省、市、县三级全面建立未成年人权益保护“1+1+5+6”工作体系,扎实推进47.1万留守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工作。按照机构集中养育每人每月1600元、分散养育每人每月1050元的标准,为9400名孤儿和1.92万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发放基本生活费3.76亿元;

持续开展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服务质量大提升专项行动,全年共救助1.4万人次;发放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37.8万人、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35.5万人。

贵州的社会救助工作连续三年在民政部、财政部绩效评价中获“优秀”等次。

实施健康贵州建设

4月以来,织金县双堰街道卫生服务中心为辖区内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免费体检服务。活动中,体检医生认真细致,贴心地为老年人认识自身健康状况提供帮助。

健康幸福,是时代的呼唤,也是百姓的期盼。五年来,贵州深入开展健康贵州行动,全力推动健康贵州建设,不断筑牢人民健康安全线。

2018年,贵州印发《“健康贵州2030”规划纲要》;2019年,印发《健康贵州行动实施方案》,明确了实施健康贵州行动的重点任务。

健康贵州行动实施以来,贵州采取一系列实招硬招全周期守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创新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三年提升计划,深入实施援黔医疗卫生对口帮扶等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保障了全省卫生健康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率先建成省市县乡四级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和覆盖全省的山地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医改工作多次获国家肯定。

着力构建“15分钟城市社区医疗健康服务圈”和“30分钟乡村医疗健康服务圈”,群众看病难、看病远的问题有效缓解。

民生连着民心。一系列举措为改善民生按下“快进键”,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群体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群众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加强住房安全保障

贵阳启动棚户区改造项目23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7个;新开工1009户,毕节市住建局稳步推进棚户区改造……今年以来,贵州各地加快推进棚户区、老旧小区和背街小巷改造工作,补齐“三感”社区短板,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

2016年以来,贵州聚焦建档立卡农户,紧紧围绕“住房安全有保障”目标,对全省农村危房改造和住房保障工作深入开展“全”覆盖评定、“全”领域提质、“全”过程控制、“全”方位培训。

2017年,贵州启动农村危房改造同步配套“三改”工程,即同步实施改厨、改厕、改圈,2018年启动实施农村老旧住房透风漏雨整治,2019年启动实施农村人畜混居整治,建立了农村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房、地质灾害搬迁房、村内闲置安全公房、养老院福利院等全方位的农村住房保障体系。

在棚户区改造方面,坚持市场化运作,建立动态管理制度、预警制度和常态化核查制度。针对背街小巷改造,建立“贵州省背街小巷改造业务管理平台”。

2021年,全省开工复工棚户区改造43万套(户),完成改造9万套(户);开工766个城镇老旧小区项目,涉及17.04万户;改造完成背街小巷1273条。

一系列“组合拳”,让千万群众实现了住有所居、住有所安。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五年来,全省上下脚踏实地、苦干实干、久久为功,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下一个五年,期待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