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富强 王丹灵 尚宇杰
在湄潭县西河镇石家寨村白果树村民组,每天一大早,护林员石开心都要去寨子周围的山林里转上一圈。有人问他,你每天都去山林里干啥?他回答,保护这片山林是我的职责。
石开心自从担任护林员以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巡山护林,将这片林子保护得郁郁葱葱。像石开心这样在村里或村民组担任护林员、安全员、水管员、护路员、保洁员的“五大员”,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寨管家”。
“提起‘寨管家’的由来,要从2017年4月讲起,那时,石家寨村还是省级一类贫困村,与全县其他村寨一样,在县、镇派驻村干部的帮助下,实施了‘人居环境整治工程’。道路修好了,基础设施完善了。”西河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李军说。
由于石家寨村村干部人数较少,如何管理好建设完成的基础设施,让群众受益,成为石家寨村“两委”面临的一道难题。
村干部们思来想去,借鉴了村里办红白喜事时请“总管”的经验,为村里也请管事的“总管”。“村里办红白喜事时,总会请德高望重的乡贤寨老当‘总管’,帮助主人家统筹协调。这些‘总管’不仅有凝聚力,还有号召力,能帮上许多忙。我们就是从中受到了启发。”石家寨村党支部书记李明献说。
2019年4月,石家寨村“两委”摸着石头过河,初始阶段采取“3+X”的管理模式,通过政策宣传员、保洁员、调解员为村民办实事。他们的职责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收集社情民意,组织各家各户打扫卫生,开展矛盾纠纷调解,为老弱病残群众提供代办服务。
石家寨村的经验引起了西河镇党委、政府的关注,随即在石家寨村“3+X”管理模式基础上,探索“1+1+N”的管理模式,即派1名镇干部+1名村干部+N名乡贤寨老、退伍军人、党员等,将石家寨村作为示范,在全镇的38个人口聚居的寨子开展试点,明确工作内容、确立工作步骤、提出工作要求、出台考评办法。同时定期组织召开群众会,进行卫生大扫除,评比文明卫生户,调解矛盾纠纷等。2019年12月,石家寨村被司法部、农业农村部等国家五部委确定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2020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西河镇党委、政府将52个村民组重新划分成114个寨子,变之前的“1+1+N”为“1+5”管理模式,即1名镇或村干部+“环管事”“安管事”“水管事”“路管事”“礼管事”等管事员各1名。同时,60名镇干部+50余名村干部分别对应管理相应的寨子,“寨管家”名字由此提出。五管事分别负责寨子的水、道路、环境卫生和安全等。
一石激起千层浪!西河镇石家寨村以“寨管家”模式开展乡村社会治理的做法,得到了湄潭县委、县政府的充分肯定。通过深入调研,2020年3月,湄潭县委正式行文,出台《推行“寨管家”加强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将“寨管家”这一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在全县推广。
这份《指导意见》明确:为了科学规范“寨管家”乡村“微治理”模式,将以村民组为基础,综合考虑其历史沿革、地理相邻、居住相连、人文相近、利益相关等因素,按照便于组织、管理、服务的原则,科学合理划分确定寨子,一个村民组可以划分成一个或多个寨子,做到不漏一户、不漏一人。
与此同时,建立“寨管家”自治组织和运行机制。“寨管家”为镇村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领导下的自治组织,实行“3+N”的管理模式。“3”,即镇里派出1名干部、村里派出1名干部、寨子里选出1名寨长,“N”,即副寨长和保洁员、水管员、护路员、安全员、护林员等。记者在这份《指导意见》的附件中看到,其中明确了“寨管家”和“3+N”成员的职责任务,对各自的任务作了细化。
西河镇石家寨村红旗村民组“寨管家”石继兴,在与记者聊起寨子治理情况的前后对比时说:“2017年之前,每年村里要调处因土地、山林、水事矛盾纠纷200多起,自从实行‘寨管家’模式后,各种矛盾纠纷基本归零。可以说过去村里闹喳喳,如今村里笑哈哈。”
“湄潭县创新‘寨管家’这一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从西河镇石家寨村‘草创’之初的‘一个人’来参与治理,到现在形成一个架构严密的自治体系,并在全县全面推广,同时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其中最大的启示就是,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巩固和谐稳定的社会大局,着力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打通党和政府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助推治理有效和乡风文明。”湄潭县委书记沈建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