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花溪 如厕成了“讲究事” 垃圾分类“进行时” 2022年03月29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朱迪

近日,花溪区高坡苗族乡大洪村陆续完成152栋老旧房屋靓化及村庄环境美化,乡村“颜值”得到提升。

大洪村党支部书记王光旭说,新选定46户民居,将按照既凸显苗家文化,又展现“一户一设计”特色的原则进行风貌提升,与村口400亩精品水果园形成联动效应,为村民及游客提供更舒适的生活游玩体验。

既要产业兴旺,也要生态宜居。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作为推进乡村振兴重要举措,花溪区聚力推进治房、治水、治垃圾、治厕、治风“五治”工作,将民生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

近段时间,不少周边乡镇争相组织党员干部到花溪区农村“治厕”示范寨——青岩镇达夯村达夯寨观摩学习,示范户罗少波家人来人往。

为提高改厕质量,花溪区积极推行“首厕过关制”,在各乡镇选取改厕示范户按照相关要求开展改造,并以此为标准推广。罗少波第一时间递交申请,他说:“这是真正为群众着想的好事,当然要全力支持。”

秉持“整顿、完善、巩固、提高”的思路,花溪区因地制宜推出四类改厕建设模式,构建区、乡、村三级包保机制,做好技术服务、培育施工队伍、强化宣传科普,高质高效推进农厕改造。

针对罗少波家的旱厕杂物较多,污水管网极易堵塞的现状。技术人员建议在其屋旁新建厕屋,并采取单户“三格式”化粪池模式建设,不到1个月完成建设。

厕所内安装排气管道杜绝异味,经过三道程序处理的粪污可以直接浇菜、浇花,或者排入村里小型湿地,方便又环保,让罗少波连连感叹,“没想到上厕所也成了‘讲究’事!”

改厕标杆的打造为治厕工作逐村覆盖、全面铺开奠定基础。随着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各乡镇及街道相继签订责任书,花溪区涉及全年21392户的“治厕”工作正如火如荼推进。

直击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的问题,随着“五治”工作深入,此类惠民举措在花溪区并不鲜见。

走进黔陶乡马场村,3000多亩香葱绵延成片,村民们摘葱、洗葱忙个不停,已不见往日污水横流的景象。不远处,一个灰白色小屋里的设备不停运转。

“村里生活用水量大,环境却保持干净清爽,全靠它发挥作用。”村党支部书记杨忠荣介绍,这是马场村新建的污水处理设施,每天约有30多吨污水经调节池氧化后进入人工湿地。

马场村现有393户村民,大部分农户接入农村污水管网,对于受地形影响无法接入主管网的农户,村里正在开展统计走访,将统一建设独立的小型生化池进行处理。

一体规划,加快治水工作全覆盖。花溪区以农村安全饮水保障及生活污水治理为抓手,坚持饮水、生活污水、黑臭水体“三水同治”理念,计划今年完成123个自然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现3个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巩固提升农村供水人口2.22万人,完成4条黑臭水体治理。

“五治”工作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从农村环境之变到群众思维之变,再到构建长效的运行机制,花溪区硬招不断。

作为花溪区垃圾分类示范点,青岩镇山王庙村在全区率先打响“治垃圾”阵地战,取消原有的普通垃圾桶,按照分类标准加大垃圾收集及处置硬件投入,严格实行垃圾分类处理。

该村驻村第一书记喻梅组织党员干部挨家挨户做村民思想工作,推动垃圾分类纳入村规民约、建设可兑积分“绿色超市”,结合实际建立一系列垃圾分类奖惩机制,群众内生动力得以激发。

“从站着看到搭把手,越来越多的村民主动参与垃圾治理。”喻梅告诉记者,如今,山王庙村,提到“治垃圾”大家都能聊上几句话,俨然成为生活新时尚。

住房有保障、厕所更干净、污水得治理、垃圾有人收、乡风更文明……在花溪,随着“五治”工作深入推进,一件件民生实事从政府案头落实到群众心头,乡间村寨实现“颜值”“气质”双提升,村新、景美、业盛、人和的美丽乡村新图景正在绘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