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乡场上”的春雷 —— 读张兴长篇报告文学《乡场上下》 2022年03月25日

颜同林

由贵州省作家协会组织的张兴工作室,2021年在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长篇报告文学《乡场上下》。此书是作者及团队创作计划中的“蝶变”三部曲的首推之作,全书共30万字,集中以黔北湄潭、凤冈、余庆三县为报告对象,书写黔北这片土地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作品主题鲜明、内容丰富、艺术性较强,是一部较为立体地反映贵州发展“黄金十年”的有倾向、有特色的文学作品。全书有以下几个特征,给人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全书紧紧围绕黔北“乡场”展开,选材范围适当、典型,有辐射性,既有直面现实的当下情怀,也有以点带面的历史纵深。黔北凤冈、湄潭、余庆三县,素有“湄凤余”之称,历史上曾有一段时间统一归属于湄潭县。《乡场上下》所指称的“乡场”,既是生气勃勃的火热现实的乡间,也是具有丰厚独特的文学气息的乡土。蹇先艾的乡土小说,主要以黔北地域为历史背景,书写黔北民众贫困生活以及挣扎向前的追求等主题颇为常见。20世纪80年代贵州作家何士光的小说《乡场上》等一批作品,则直接以凤冈琊川镇为背景,在小说中虚构为梨花屯乡场,在全国文坛发出了乡村改革的先声,以文学的方式将黔北乡间推到了全国读者的眼前。《乡场上下》的题名脱胎于何士光的《乡场上》,从《乡场上》到《乡场上下》,前者聚焦于改革开放初期乡场小人物冯幺爸的觉醒和站立,后者集中描绘这片土地上冯幺爸们后辈的小康生活梦想与蓝图。从物质脱困到精神新生,从黔北乡间到贵州全境,都是题中应有之义。《乡场上下》通过一个有文学、文化、历史底蕴的特定区域,来形象地承载贵州乡村的时代变迁,可谓见微知著,寓意深远。

作者及时地捕捉到了新时代的脉搏,正面回应了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时代变迁。全书在时间跨度上以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为主,重点则放在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时代新变化上。《乡场上下》中的“湄凤余”地区,率先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乡村振兴也提前布局。这是一种历史的衔接,也是一种历史的过渡,其典型性、代表性不言而喻。《乡场上下》涉及面十分宽广,人物众多,故事不少。譬如农村资产股份制改革破冰,土地流转试验与推广,乡村致富带头人和企业家的创业之路,驻村书记、志愿者、寨管家等新生事物的涌现,新型职业农民群体的出场等等;又比如大量涉及到黔北乡村的新兴产业、乡村治理、乡土人才、乡邻面貌等崭新的话题,这一切都是这片改革热土上涌现出来的新鲜事物。人与事一体,事与人相生,黔北民众忙碌在乡场上下,忙碌在青山绿水的广阔天地,他们的人生理想、奋斗目标、生存环境、生活姿态,包括其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部分通过《乡场上下》像纪录片一样审美性地定格下来。

立足黔北民众日常生活,书写了普通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脱贫攻坚也好,乡村振兴也好,既是时代的宏大叙事,也是关涉普通百姓的日常叙事。以新鲜事物带动人的成长、寄寓人的喜怒哀乐,以乡间的平常事、平常心来呈现民众精神面貌的嬗变,在《乡场上下》一书中比较典型。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发展变化,激发了“湄凤余”当地百姓的劳动和创造热情,物质的丰富和发展带来精神的满足与自信。譬如“七彩部落”的重生、白鹭庄园的来历、寨管家的创举、长五间书屋的建立等等便是,譬如竹香米业的壮大、兰馨茶业的崛起、坝区经济的兴盛、凤冈有机蔬菜的进城便是……尽管所选取的黔北普通民众的家境不一、能力不一、性格不一,但都依附在大大小小的独特故事和经历中,都统一在“湄凤余”三地新旧杂糅的民风民俗之中。黔北民众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着崭新的幸福生活,读了之后令人振奋和欣喜。

当然,掩卷而思,《乡场上下》也略有不足,留下了一点遗憾。报告文学兼顾新闻与文学之长,新闻性与文学性并重,《乡场上下》采取报告文学的形式,报告性、纪实性较强,文学性则稍嫌不足。作品故事纷呈、人物众多,但在典型性、细节性呈现与立体展开上留下了一丝遗憾。

春江水暖鸭先知。贵州题材的脱贫攻坚报告文学一浪高过一浪,在文坛留下了许多精品力作;《乡场上下》作为书写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题材的主题文艺作品,具有较好的开创性、引领性。作者多次深入黔北乡镇采访、调研,用心用情贴近黔北这片乡土,在乡场上下来来回回,所观所感、所思所想,都化为了新时代文艺天空中的一声春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