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清照酒吧 2022年03月25日

■ 张 劲

又是深秋。又是大雁南飞,残菊遍地。又见那位妇人,枯坐在那面熟悉的窗下,与淡酒厮守,与急风聊天。

枯坐到傍晚,窗外有了淅淅沥沥的雨声。一个寒噤,不经意间带出的两个句子,从她口中轻轻踱了出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不用说,这妇人便是李清照了。李清照笔下的这一滴滴梧桐细雨,幽怨了宋,悲凉了元,从明淌到清,一直响了800年……雨声不大,却叩人耳鼓。

时光流到20世纪80年代,我应有关部门相邀,协助操办市里的一次中秋灯谜竞猜活动。因当时电视荧屏上正在播出有关李清照的电视连续剧,学界也再次掀起了李清照的讨论热,于是我与几位谜家搜集编创,推出了五条灯谜。

五条灯谜都不太难,很快就被一些射谜高手猜中。第一条太白床前明月光(猜一宋代文人)是“李清照”。

几年后,没想到我与“李清照”再次不期而遇。

当时某大学请我业余时间去帮助上点文学课,学生中有一女生名“李琴藻”,加之她又十分崇拜李清照,同学们都叫她“小李清照”。有一次我讲到李清照的“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时,说作者所言之“愁”,不仅是愁中有苦,愁中有怨,愁中有恨,而且愁中有乐。

这位“小李清照”不能认同我“愁中有乐”的观点,递字条要我道个明白。我说,李清照善于言愁,也乐于言愁,她的许多作品都有一个愁的内核,她自己也是言愁高手。她借“言愁”来稀释和缓解苦闷,来宣泄和排遣忧愁,经过文字的打磨,淘洗和慢火熬制,愁的坚实硬核已经变松,变软,转化为一种写作的乐趣了。作者从“言愁”中获得了对愁的一定解脱,寻觅到了丰富的审美愉悦,这是别一种“移情现象”,她把凄楚的愁变成了可供欣赏的美妙艺术品了……

不知道这样的解释,能否被“小李清照”接受,反正课程结束后,我就再也没遇到过这帮学生了。

又过了数年,我去E市参加一个会议。报到后,独自出街闲逛。恰是“落日镕金,暮云合璧”,华灯初上的时候,偶见街角一小楼大书“清照酒吧”四字店招,心中不禁一动。待走近细瞧,见其店堂一侧有梧桐数株,玻璃窗边有装饰的假山喷泉,二者配合,倒也还有几分梧桐细雨气氛。

此时晚风轻拂,落叶飘飞,店堂内有一伙客人你斟我酌,正于“三杯两盏淡酒”之际,高谈着近日股市行情。老板娘“守着窗儿”,一面笑吟吟地招呼着顾客,一面忙忙碌碌地指挥着服务生的行动。虽然也还是“到黄昏点点滴滴”,但她“滴滴”敲响的是计算机,手中“点”的是账目和钞票。那种梧桐细雨中“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气氛,是一丝半点也没有了。

端详片刻,我正欲转身离去,猛听见背后有人追来,连声高喊“老师留步”。几句寒暄后,巧了!没想到来人正是那老板娘,老板娘正是那“小李清照”,“小李清照”正如那老李清照所言,与我“却是旧时相识”。

这位“旧时相识”,不过已由昔日在校读书的“小李清照”,变成眼前开店卖酒的“小卓文君”了。

我被邀进店内楼上落座,她又叫来自己的先生作陪。先生原来也是她的校友。闲聊中话及昔日上课之事,“小李清照”叹道:老师可能要笑话我们“怎一个钱字了得”了。其实,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愁与钱常常结伴而行。有钱固然不能完全销愁,但没钱却肯定生愁。同样道理,有钱则居士“易安”,无钱则人居难安……不过,我们还是很崇拜李清照的,您从这店名便知我们的追求了。

她先生也以广东口音间或插话,归纳起来便是:我们开这夫妻店,是想借梧桐来招商引凤,盼望财源如细水长流。我们以诚信为本,不嫌绿肥,不拒红瘦,欢迎酒朋诗侣常来,礼送香车宝马慢去,爱钱而尽量不染铜臭,求财而一定不忘纳税。我们一直都在寻寻觅觅,既想寻觅些物质的东西,也想寻觅些精神的东西,这样做,该不至于辱没老师您的教诲吧!

我笑道:士别三日便当刮目相看,何况咱们相别已多年了。你们现在是老板,我是顾客,你们是闯市场的老师,我才是逛市场的学生呢!

出得店来,见一轮圆月已在梧桐树梢露出半个脸来,清辉流泻,树影婆娑。有一束月光,挽着悉悉窣窣的秋声,正好在那店招上悠悠徘徊。那镀金的行书字体,竟映射出异样光彩——“清照酒吧”,似乎成了“请照酒吧”。由“清”而“请”,形容词变成了动词,陈述句变成了祈使句。

求请谁来照耀酒吧呢?是请月亮,还是请李清照?

不太清楚,却又是如此地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