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莹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2021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如何加强新时代马院建设,推动马院内涵式发展提出了指导性意见。贵州如何建好、建强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报记者专访了省内几所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今日推出贵州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周俊访谈。
记者:在实践教学中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应当如何践行“两个结合”?
周俊:近年来,我院在承担学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贵州省情等六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上,根据民族高校的特点,增开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形成了民大本科生思政课“6+1”课程体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贵州是一个缩影,我们要求教师在思政课的课堂上,以贵州打赢决战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生动案例,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的深层逻辑,讲清楚“中国奇迹”背后的道理学理哲理,引导青年大学生深化对科学真理的理解和认同,切实增强“四个自信”。
贵州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我们实施了把思政课上到红色文化资源和乡村振兴示范点去的教学改革,让每个学生在民大学习期间至少有一次到贵州红色文化基地和乡村振兴示范点体验的机会。每年暑假,选择贵州一些典型乡村振兴示范点,安排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让学生了解新时代贵州农村的变化,进一步加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现实感受。
作为民族类高等院校,我们还结合一些民族传统节日,组织学生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专题研究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包含民族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让学生深切感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魅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列举一些贵州优秀传统文化在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实例,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各民族文化的魅力与作用,进一步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由于这方面成绩显著,学校先后5次被国务院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
记者:《意见》指出,要扎实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对此,贵院有何思考和规划?
周俊:贵州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根据《意见》要求,初步形成了“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思想立院、人才兴院、学科强院的发展理念,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中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建设为突破,以建设成为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为目标,以提高民族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服务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办学思路。
结合学院发展的实际,我们制定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
在人才培养方面,一是创新培养模式,提高培养质量。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设定课程模块,开设系列必修课程。二是创新教学方法,以科学的课程体系为支撑进行教学方法改革,采取小班讨论式、互动式、案例式、专题式、课题制以及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进一步加大使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教学手段;三是充分利用好贵州丰富的红色资源,将思政课课堂讲授与到贵州红色文化资源、乡村振兴示范点进行实地体验式教学相结合。四是建立思政课教师“手拉手”备课机制,在抓好“基础夯实”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质量提升”和“特色挖掘”。倡导教师积极参加各类教学竞赛,每年开展一次全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定期开展优秀思政课示范课巡讲活动。通过以上改革,不但使思政课成为培养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课程,而且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必修课程。
在学科建设方面,作为省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龙头,在抓好本科教育教学的基础上,力争2023年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
在队伍建设方面,按照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要求,着力打造一支信仰坚定、理论功底扎实、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一是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每年引进3-4名理想信念坚定、理论功底扎实、发展潜力好的博士。二是聘请在马克思主义学科领域有重要影响的学术带头人5-6名为特聘教授,指导和带动学院学科建设。三是鼓励支持学院专业素质好、具有发展潜力的年轻教师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四是严把教师聘用思想政治关,严格执行师德师风考核制度,实施师德警示、流动转岗等惩处淘汰机制。
在研究宣传方面,一是研究阐释有力度,宣传贯彻出声势。要求我院教师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阐释,在党报党刊上发表理论文章。二是科研氛围浓厚,突出科研导向。将科研成果作为重要考核指标,突出科研导向,不断提高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组建科研团队,多出高质量成果。根据我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研究方向,结合教师学术背景和研究兴趣,形成科研团队。四是重视对科研项目的申报和指导,近年来,我院教师每年都有1-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五是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文库”,鼓励我院青年博士教师出版博士论文,每年计划出版3-4部。
记者:如何让马克思主义越过思政课本符号化的鸿沟与年轻读者相遇,拉近理论与青年之间的距离?
周俊:在互联网时代,我院非常重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鼓励教师录制教学视频,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先后录制“制度自信”网络思政课、“战‘疫’中的中国力量”系列微课、“红色教育微党课”“四史”教育视频课、“民族理论与政策线上线下全国共享式课程”等网络课程,同时组织学生录制《高唱共产主义理想之歌》《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革命理想高于天》《人民就是江山 江山就是人民》等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视频和拍摄《跟驻日记——我眼中的大扶贫》《拼命的理由》《追梦》《生命的火种》《心向大海》等思政微电影参加省内和全国的竞赛展示活动取得了优异成绩。其中,“民族理论与政策线上线下混合式全国共享式课程”获国家民委2019年度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获全国二等奖1项,省级一、二、三等奖近10项,思政微电影展示活动连续五年获全国奖项,其中获特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此外,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我院每年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以赛促教,收到良好效果,近年来我院教师主讲的课程入选中央组织部“全国好课程”1项,荣获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二等奖2项,入选贵州省党史学习教育全省干部培训“好课程”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