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努力为生态文明新时代作出贵州贡献 2022年03月16日

■ 王翠华 符鹏程 张以达

新国发2号文件明确了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的战略定位,为贵州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战略指引。我们必须扛起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贵州作为、贵州担当,高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建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作出贵州贡献。

发展“五个绿色”夯基础

贵州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获批建设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

坚持先行先试、改革创新,绿色制度探索走前列。十年来,贵州以改革破题书写生态文章,用最严格的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成立以省委书记、省长为双组长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在党代会、省委全会以及全省工作推进会等高规格会议进行专题研究部署。率先出台首部省级生态文明建设条例,制定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全面完成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34项核心制度改革。在全国率先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率先建立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修复中首个跨多省域的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等,形成了一批在全国可复制推广的制度成果。

坚持“多彩贵州拒绝污染”,绿色屏障构筑显成效。十年来,贵州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坚决扛起“上游”责任。持续打好污染防治“五场战役”,深入推进“双十工程”,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4.59万平方公里和1332个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单元。深入实施国土绿化行动和石漠化综合治理三年攻坚行动,水土流失面积由2011年的5.53万平方公里,减少到2021年的4.7万平方公里,减幅为15%。中心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8%以上,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保持100%。“两江”上游生态屏障进一步巩固,实现了一江清水入长江。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绿色经济带动促转型。十年来,贵州省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持续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农业增加值连续位居全国前列。加快十大工业产业发展,实施绿色经济倍增计划和绿色制造三年行动,推进磷化工企业“以渣定产”。加快全域旅游示范省建设,世界自然遗产地4个、居全国第一。数字经济占比达34%、增速连续六年位居全国第一。全省绿色经济占比从2016年的33%提高到2021年的45%,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幅居全国前列。优良生态环境成为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

坚持牢守底线建设美丽贵州,绿色家园建设添福祉。十年来,贵州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整脏治乱和亮化、绿化、美化工程。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持续做优做特小城镇,实施城镇污水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将城镇污水管网建设纳入基础设施“六网会战”,推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绿色文化培育展新貌。十年来,贵州筑牢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根基,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成功举办十一届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论坛成为向国际社会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平台。深入推进河湖长制,将每年6月18日确定为“贵州生态日”,持之以恒开展省市县乡村五级义务植树,全省森林覆盖率从2011年的41.53%提高到2021年的62.12%。

力争“四个示范”作表率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时强调,优良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要求贵州“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建设,就是要大胆试、大胆闯、主动改。

努力成为全国绿色发展示范。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要加快推动工业绿色智能化转型发展,创新工业发展机制,培育壮大十大工业产业,支持锂电池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做大做强,推动白酒、煤化工、磷化工等产业发展,打造全国重要的资源精深加工基地、建设全国重要的白酒生产基地,奋力推动工业大突破。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做大做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发展特色农产品及其深加工,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构建绿色农业经济体系,奋力推进农业大发展。推进旅游产业绿色发展,加快多彩贵州旅游强省建设,促进“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丰富“山地+避暑休闲”“山地+生态观光”“山地+温泉旅游”等现代旅游业态,加快打造特色旅游带,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中高端旅游产品,奋力推进旅游大提质。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深入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推进数字经济万亿倍增计划,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培育更多的本土“独角兽”企业、上市企业,奋力推动数字经济做大做强。

努力成为生态环境优势提升示范。要加快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科学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深化乌江、赤水河等流域生态修复和治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完善长江经济带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筑牢“两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继续强力实施“双十”工程,强力推进“以渣定产”,持续开展“三磷”污染治理,采取致函、约谈等措施,加快中央环保督察等反馈问题整改进度,确保逐一对账销号。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强化国土绿化,推进绿色生态廊道建设,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开展国家储备林建设,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盘活林业“三块地”,推进集体林地“三权”分置,对可退耕地资源开展全面调查核实,摸清退耕还林资源底数。深入推进河(湖)长制、林长制,总结推广经验做法,健全省市县高效运行模式,加强队伍建设,确保工作有序推进。探索推进田长制。

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创新示范。注重改革先行、大胆试验,与时俱进开展具有首创意义的制度创新试验。加强生态文明制度集成改革,推动生态文明制度试点、制度完善和制度落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司法制度、水权交易等改革,健全自然资源监管体制,探索与长江、珠江中下游地区建立健全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综合效能。探索实施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示范工程。加强碳达峰碳中和组织领导,深入研究碳达峰碳中和对我省发展的影响,将其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制定实施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倒逼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省建设,健全自然资源确权和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机制,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评价机制,加大开展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的工作力度,切实摸清生态资源“家底”,让百姓既得到“绿叶子”,也富裕“钱袋子”。加快推进能源革命,积极发展新能源,深化能源工业运行新机制,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加强绿色金融发展,发挥贵安新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优势,完善绿色金融标准,加快建设贵州绿色金融评审认证中心,探索设立“贵州生态银行”,建立“两山银行”“森林银行”等金融服务中心。

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交流合作示范。提升生态文明意识,发出贵州好声音。创新运行机制,推动建立由省政府主办,国家有关部委共同指导的运行机制。创新合作机制,建立与联合国环境署等国际组织的合作机制,打造生态文明国际合作展示区。创新考核机制,建立论坛成果转化的追踪、督导、考核机制,建立成果转化清单,并纳入省委、省政府督查内容,确保成果转化落地。创新运营模式,依托专业化会展集团服务办会,建立清晰的规章制度。

强化“四项保障”添活力

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凝聚推动先行区建设的强大合力,不断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

强化组织领导。发挥好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作用,组建好工作专班,把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重点部署、重点推进、重点落实。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对标对表,主动在新国发2号文件中找定位,建立过程控制、责任追究的责任体系,构建齐抓共管的大格局。

强化政策支撑。开展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做好国家绿色发展基金项目申报,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设立基金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完善环保产业体制,支持环保产业技术创新。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才支撑能力。

强化宣传引导。积极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建筑等,使绿色发展、生态文明成为时代主旋律。加强绿色消费引导,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提倡绿色出行,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级融媒体中心等平台开展宣传。

强化考核评估。建议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建设纳入相关绩效考核体系,将落实情况纳入省委巡视工作内容。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对考核排名靠前的地方和部门给予激励,对考核排名靠后、履职不力的严肃追责。

(作者单位:中共贵州省委政策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