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正安吉他经山历海奏交响 2022年03月15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彭瑾

“我从山村来,带着小吉他……”

乍暖还寒三月到,郑传玖弹着改编的《小吉他》,从正安唱到了北京。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遵义神曲乐器制造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郑传玖第五次赴京履行职责。

履职5年,1800多个日夜,他歌里的山村、吉他和人,全在时光里变了新模样。

从广州到遵义

正安县,如今有着响当当的名字:中国吉他制造之乡。

世界上每生产7把吉他,就有1把是这里造的。

而这把“吉他”,是郑传玖从广州带回正安的。

正安曾是贵州省66个贫困县之一。打记事起,郑传玖记忆里的家乡,就是“出门是山头,走路是断头,粮食不够吃,在山上半天都打不满一桶水”。

20世纪80年代末,正安县组织“三百娘子军下番禺”,拉开了贵州有组织性劳务输出的序幕。

1995年,17岁的郑传玖和三哥郑传祥一起,加入到外出务工的大军,开始了在广州多年的打拼。

搬过石头、做过小工,郑传玖说:“不服输、喜欢拼搏,我们一直想闯出自己的一片天。”

2003年,郑传玖进入了三哥所在的乐器制造厂,从生产线上的小工做起,和吉他打起了交道。

“厂里大部分人都是正安老乡,2005年时我们就有了创业的想法。”2007年,郑传玖和十几个老乡决定,每人出资5万元建个吉他厂。

这厂叫什么呢?大家商量后,起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字:神曲。广州神曲乐器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就这样建了起来。

2012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提出支持贵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

对于贵州而言,如此大力度的扶持,是史无前例的机遇。

当时,正安县准备实施“凤还巢”计划,通过招商引资和扶持政策,寻找“先富起来的”在外老乡回正安创业,带领当地致富。

“回乡的时机到了。”2013年,收到邀请的郑传玖兄弟在深思熟虑后把吉他生产线迁回正安,由此开启了正安吉他产业园发展的序幕。

离家那么久了,回到家乡的土地,郑传玖觉得“空气都是甜的”。就这样,广州神曲摇身一变为遵义神曲,在正安扎下了根,让尹珍故里奏响吉他声。

从代工到原创

此后的10年间,随着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正安吉他产业园里吉他及相关配套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各式业务百花齐放,至今已有111家企业入驻。

2021年,正安县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乐器协会授予“中国吉他之都”称号。正安吉他产业园成了世界最大的吉他制造基地,辐射带动1.4万人就业。

一直做代工不是长久之计,郑传玖早就想把“原创品牌”做起来。

“这是我们的原创品牌萨尔斯(Saers)。”郑传玖拨弄着吉他介绍道,“这把吉他是由10多个工人全手工制作的,一把的工期在30天左右。”

神曲公司从代工生产到自主原创,再到纯手工制作,是巨大的飞跃,也是郑传玖的转型之路。

“代工吉他缺乏自主技术,长期来看,我们在销售端上没法积累优势和竞争力。”郑传玖引进了制琴师张唯义的团队,开始钻研萨尔斯吉他的生产。

2020年1月,在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音乐产品展览会NAMM SHOW上,“萨尔斯吉他”品牌首次亮相,赢得了来自全球古典吉他爱好者的好评。

如今,遵义神曲的代工业务与原创品牌都做得风风火火,制造与创造齐头并进,订单已经排到2023年,吉他广销海内外。

今年5月起,郑传玖将开始生产琴弦、琴枕,这标志着正安将掌握吉他全部件的生产技术。

从产业到文化

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郑传玖都泡在工厂里。厂房里忙忙碌碌,工人们拉琴弦、做抛光、给吉他调音……机器声和琴弦声交织成这里的美妙配乐。

而正安吉他产业园里,111家企业正奏响各式各样的乐曲,包含吉他配件、生产、包装、物流、销售、培训等环节的上下游产业集中布局,基本形成了闭合、稳定的产业链。

走得更远、走得更长是每个企业的决心,既要做大产业规模,还要做强品质、做优品牌。如今,正安吉他拥有核心专利268项、自主品牌56个。

今年春节前夕,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国发〔2022〕2号),提出支持贵州培育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新机遇在前,郑传玖有了新规划——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他带去了将正安吉他产业园打造为国家级教育研学实训基地的议案。

“在正安,吉他文化、吉他旅游已然兴起。目前,在正安打造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条件已经具备。”郑传玖建议,希望得到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组织引导更多人到正安开展吉他研学实践教育活动。

新年伊始,神曲吉他厂房的外墙上便挂出了大大的招工海报——“在家乡找个好工作”。

一把吉他引来了源头活水,正安之歌还要奏响新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