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建立一套模式: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2022年03月11日

2009年中德项目落户贵州,该项目总投资8134万元人民币,其中德方赠款450万欧元,中方配套3859万元人民币,分别在贵阳、毕节两市的开阳县、息烽县、大方县、黔西县(现黔西市)、金沙县和百里杜鹃管委会实施。项目实施过程中,各地立足实际,大胆创新,成功探索和总结出了一整套项目管理制度、组织形式和技术体系,形成了近自然森林经营管理的“贵州模式”。

因地制宜,让“洋技术”能落户——

由于中德两国的国情、林情差异很大,照搬照套其森林经营管理技术体系寸步难行,国内也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借鉴,必须因地制宜,建立符合贵州地理环境的技术标准体系。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省林业局与德方专家一道,在项目区一线,深入剖析各个技术环节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制定出台了《森林可持续经营技术指南》《森林规划设计方案编制指南》《森林可持续经营监测指南》等技术标准和规范,形成了一套适合贵州的完整的技术标准体系,实现了德国技术本土化。

科学规划,让“高效益”可实现——

森林规划设计方案是制定年度工作计划、申请木材采伐指标、组织经营活动的依据。贵州改变了国内以采伐限额管理为主、重在控制资源消耗的采伐管理模式,确立了按森林规划设计方案开展经营活动、重在提高森林质量效益的新模式。经过探索实践,开发出了森林规划设计方案编制软件,探索出了既可靠又节约时间的外业调查方法,提高工作效率近10倍,解决了技术人员严重不足的问题。共编制完成森林规划设计方案151个,涉及面积93.6万亩,在项目区实现了按森林规划设计方案组织开展经营活动,开创了南方集体林区的先河。

立体培训,让“土专家”成智库——

任何林业项目的实施,都必须坚持以林农为主体,大幅度增加林农收入。为此,贵州建立了以林农培训为重点的三级培训模式:第一级由德国专家培训中方人员,第二级由省项目办、省监测中心培训市县项目办人员,第三级由县项目办培训林农。从理念上,讲授德国近自然森林经营模式,从实操上,重点培训标树测量、油锯操作、采伐安全等实用技术。通过这些培训和多年的实践,许多林农逐步成为名副其实的“土专家”,承担起了项目施工中绝大部分的技术工作。

规模管理,让“小弱散”变强大——

因为项目区每户农户拥有的森林面积小、交叉分散且交通不便,按项目要求组织开展规模经营成为难题。为此,贵州确立了以农民自愿参加为前提、以村为单位建立森林经营管理委员会、以民选代表和村领导共同负责的森林经营管理组织模式,出台了《参与式林业方法指南》,引导农民组建了151个森林经营单位。结合项目对农民的培训,森林经营管理委员会基本具备自主管理、自主施工、自主经营的能力,实现了农户抱团发展,让“小”农户与“大”社团联合起来,实现了标准化、规模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