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平静而山高水长 —— 读余未人《余的贵州札记》 2022年03月11日

陈家愉

余未人创作的《余的贵州札记》是此前在动静APP上同名专栏文章的结集,以类相从,共65篇。她以一个作家的笔触与行者的视角刻画了多彩贵州的山乡画卷,展示了黔中大地的民俗技艺,挖掘了牂牁故郡的民族史诗。

绿叶对根的情意

余未人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地人,她笔下的贵州风物浸润着一种寓于平淡中的乡情,开篇的《三句民谣谑贵阳》就对“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的民谣进行了回应,“黔地芳华流韵”这组文章呈现了多姿多彩的故乡。这座城市海纳百川、风情万种,清澈秀美的南明河、野性灵动的黔灵山、文化盛景相宝山都在她的笔下流溢出别样的光彩。余未人想要打破黔地给人的闭塞落后、穷苦蛮荒印象,从客居龙场驿的王阳明写到沙滩文人郑珍、莫友芝、黎庶昌,再到近现代的李端棻、竺可桢、常书鸿,延伸至好友戴明贤、廖国松、何锐,一大批客居文士与本土名家共同赓续着贵州的文脉。抗战时期浙江大学、大夏大学、湘雅医学院等高校西迁贵州,带动了这里的医疗、教育、文化等事业的发展。这些贵州文化史上的闪光点读后让人荡气回肠。

带着对民族文化的温情与敬意,在《苗族独木龙舟节》一文中,余未人向大家澄清了苗族独木龙舟节并不同于汉地端午节的事实,还原了独木龙舟节事神祭祀,激水竞渡的场面。探索发现与深度还原是贯穿在全书的伏脉,陈寅恪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中说:“凡著中国古代哲学史者,其对于古人之学说,应具了解之同情,方可下笔。”余未人即是带着“了解之同情”来书写贵州的,能设身处地与彼时的人事进行对话,最大程度还原这片土地的山川风物,过往云烟。

黔中艺文的采撷

从20世纪90年代起,余未人就参与编辑了贵州民间文学相关的三套集成类图书,又策划出版了四套民间文学选粹和民间文化研究丛书,不知不觉将工作重点转向了民族民间文化的整理与研究。《余的贵州札记》中记述了不少她在整理少数民族史诗、民间美术、传统工艺、地方戏曲等方面的独特经历。

2005年到2007年,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的倡导下,余未人组织人员完成了贵州省民间美术遗产普查,出版了《中国民间美术遗产普查集成·贵州卷》一书,这部贵州卷也是迄今为止该丛书唯一完成的作品。正是这次普查让她结识了水城农民画的发掘者,也是后来《六盘水民间美术图志》的编纂者汪龙舞,札记中《六盘水的倔拗艺人》一文就刻画了为普查农民画执着付出13年的汪龙舞以及用30年自建石棺的马星朝这两位倔拗艺人,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的“倔拗”令人动容。值得关注的是这篇文章在动静客户端首发的时候并没有留下马星朝的名字,只是记作“马师傅”,而收录本书之后作者特意将他的名字写出,这一细节也显示出余未人田野记录的细致和对老艺人的尊重。2009年起她先后发掘整理了苗语西部方言区的三大古歌《亚鲁王》《簪汪传》《米古花歌》,这无疑对研究苗族的历史、文学、民俗等相关学科有着重要价值,札记中《亚鲁王史诗的世代传承》《贵州地域的远古神话簪汪传》《“米花古歌”的天才歌师》几篇文章不但回顾了举步维艰的搜集翻译工作,还反思了这些作品普及传播的困境。现在《亚鲁王》和《簪汪传》的整理和非遗申报工作已经完成,而《米花古歌》的翻译还在进行中。长篇民族史诗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记忆和文化瑰宝,我想以余未人为代表的贵州人正在用他们的实际行动拯救贵州少数民族的文化灵魂。

新时代的文化长征

余未人在《锡片剪丝绣盛装》中写道:“要想看到非同寻常的手艺,就得跋山涉水,钻进大山深处。”她的文章的确是写在贵州大地上的,余未人一直在行走中丈量着黔山秀水。眼前这本《余的贵州札记》既是一本散文游记,又可以视作田野调查笔记,其知识量、信息量都颇为可观。发掘贵州的民族民间文化是这些年她不辞辛劳、亲力亲为的事,从札记中可以看到她的足迹遍及各个地州市,深入田间地头做了海量的田野调查。这里面有我们有所耳闻的安顺地戏、侗族大歌、苗族飞歌、布依族《好花红》……更多的是还不太了解的彝族“铃铛舞”、撮泰吉、仡佬族舞毛龙、侗族踩歌堂……余未人以一种充满烟火气息的平民化叙述,让一般读者产生极强的融入感。雷公山终生难忘的苗年、水族端节上铜鼓的浑厚响亮、西部赛马之乡三都的“挤马”腾跃,这些情景宛在目前,引人入胜。

余未人曾说自己始终是个凭兴趣做事的边缘人,在一般人看来,田野作业是辛苦的,但在本书的字里行间,她走乡串户收获更多的是喜悦与兴奋。紫云自治县四大寨乡,近40年前所绘的访谈对象被人认出时的欣喜;盘州羊场,同吴廷贵及两位青年歌师交谈的愉悦;安顺蔡官,听蜡画艺人杨金秀说出“学画直线更难”的出人意料……一路走来,余未人承担着一个非遗卫士的责任,探寻了一个个贵州民族文化的宝库,抢救着贵州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

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余未人如拾穗者般寻觅着贵州民族文化的遗珍,正因为我们有一批像这样辛勤耕耘,甘于奉献的非遗工作者,一项又一项的非遗保护工作才得以顺利开展。《余的贵州札记》所讲述的这些文人、歌师、匠人、舞者们的平凡生活,恰恰勾勒了贵州这个多民族省份奇丽多姿的城乡图景,是一部精彩绝伦的大众生活史。其浓郁的地域特色,为如何立足自身讲好贵州故事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范本,向世人展现出可信、可爱、可敬的贵州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