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管云
3月2日,在贵州铭恒新材料有限公司的国内第一条铝行李箱全自动化生产线上,日本川崎KAWASAKIJ机器人、德国IPG激光发生装置、自动化数控机床组、自动化表面处理系统等设备有序作业,一批高端订制的产品陆续下线。
铝棒、铝板、铝线,铝制行李箱、铝制电饭煲、铝制电暖炉……以电解铝为“圆心”,六盘水市水城经开区铝型材“蛋糕”越做越大。目前,园区已集聚起铭恒新材料在内的40家铝产业链公司、45个项目,成为贵州电解铝产能最小、就地转化率最高、下游产业链最长的铝产业集群。
新国发2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推进传统产业提质升级。水城经开区的探索之路,为我省打造全国重要的资源精深加工基地提供了先行样板。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升”字为重。传统产业在“升”中改进,优势产业在“升”中巩固,新兴产业在“升”中壮大,以政策为指引、以发展为决心,贵州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提速。
向高端化升级 产业“链”上开花
眼下,贵州磷化集团的湿法净化磷酸、无水氟化氢生产线正常运转,两种产品均为制备锂电池的重要原料。在“双碳”战略背景下,凭借既有的锂电池上游产业规模和技术基础,贵州磷化集团顺利踏入新能源“赛道”。
乘风起势、依托龙头,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规模不断做大。上游磷、锰、铝等资源向下延伸,锂电池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关键材料和循环梯次综合利用产业在铜仁大龙经开区、黔西南高新区等地扎根成长。
产业链上锻长板,振华新材料、中伟新材料等企业加快步伐,在市场上占据重要一席。产业链上补短板,从动力电池延伸到整车制造,全产业链配套日趋完善,奇瑞(贵州)、吉利等汽车制造项目带动铝制轮毂、铝制车用轻量化材料等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落地。
同样是做足“资源”文章,仁怀经开区坚定不移做大做强白酒产业链,越来越多的上下游企业融入产业发展生态圈。2021年,园区规模以上白酒企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9.9%,白酒包装量完成19.78万千升,同比增长31.5%。
向低碳化升级 产业“植”上绿色
走进贵阳永青仪电科技有限公司,自动化仪表、专用智能控制仪等产品的生产有序进行。通过引进SMT(表面组装技术)无铅生产线、使用节能降耗设备,这家企业于今年1月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2021年度绿色制造名单”,获评“绿色工厂”。
在六盘水康博木塑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该公司的木塑冷却水循环生产线一边生产绿色建材,一边收集生产废水以备再利用,减少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也减轻了园区的污水处理负荷。
用氧化铝副产的赤泥生产陶瓷复合材料,让位于凯里炉山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的贵州欧玛陶瓷有限责任公司“吃下”固废、吐出“黄金”,成长为一家年产值达3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
截至目前,贵州累计培育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42家、绿色工业园区9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家、绿色设计产品21种型号,省级绿色工厂94家、绿色工业园区18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家、绿色设计产品9种型号。
作为长江上游地区唯一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责无旁贷、义不容辞。
去年,省新型工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出台的《贵州省绿色制造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明确,到2025年,工业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显著成效,绿色制造水平明显提升。
锚定目标,号角吹响,路在脚下,绿色必将成为贵州工业经济发展的亮丽底色。
向数字化升级 产业“融”上结果
从1分钟降至25秒,贵州轮胎5G全自动智能生产线让一个胎圈的生产速度提升了不少。中国联通贵州省分公司贵州联通政企事业部工业互联网BU首席专家刘达介绍,布局在这条生产线上的是90套多功能自动导引车、50套射频识别系统传感器以及成套工业摄像头、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工控机等设备。
贵州轮胎在全省率先实施“5G+工业互联网”转型,具有标杆引领作用。
事实也在不断印证,“5G+工业互联网”的应用推广,能有力促进传统工业数字化转型,为贵州新型工业化的蓬勃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盘江精煤股份有限公司的调度室内,巨大的电子屏幕上可以清晰看到各个矿井采面安全生产的实时情况。通过信息化改造升级,该企业投用了智能化综采系统、瓦斯监控系统等数字化软件、硬件。如今,盘江精煤综采机械化达100%、综掘机械化90%以上,物资供应周期大大缩短,矿下安全生产的效率提高20%。
截至目前,贵州累计形成“万企融合”标杆项目401个、示范项目4234个,带动8485户企业开展融合,推动23128家企业上云。“数化万物,智在融合”,未来还将会有更多产业在数字化转型中,找到迭代升级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