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梁晓琳 通讯员 罗贵香
近年来,黔南州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大力实施人才强州战略,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完善人才引、培、用、留等政策体系,广纳英才,奏响人才发展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铿锵乐章。
截至目前,黔南州人才规模总量达64.95万人,同比增长12.79%;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增长到11.85万人、专业技术人才增长到16.56万人、技能人才总量增长到24.15万人,其中,拥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人数增长到1.26万人。
紧盯人才“落实关”
黔南州率先在全省实行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党委、政府正职“双组长”制,压实“一把手”带头抓“第一资源”责任,积极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州县上下联动、业务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
黔南州紧盯“落实关”,建立台账式管理、清单化交办、常态化督办工作机制,确保重点任务迅速落实。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制定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分类别差异化设置考核指标,以考核促落实、以考核提实效。
同时,黔南州始终坚持人才投入优先保证,州县两级财政分别按不低于每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3%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州级每年整合东西部协作资金用于人才培养超1000万元,每年发放人才补贴超1000万元。
引才聚力强动能
“在这里,我能最大限度发挥专业优势,把科研论文写在‘三农’实践上,把研究成果运用到乡村振兴中。”2018年通过人才引进到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任教的谢新太博士说。
黔南州突出“急需紧缺”导向,大力实施“千才集聚工程”,精准绘制“引才地图”,加快引进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学科、重点项目急需紧缺人才。5年来,黔南州累计引进各类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4274人。2021年,黔南州探索创新引才模式,州县乡三级联动面向社会公开引进581名镇(乡、街道)事业单位优秀青年人才到基层助力乡村振兴。
同时,黔南州为人才加快成长“铺路搭桥”,依托东西部协作人才项目资源,以“四化”、教育医疗人才为重点,持续实施“青年人才交流计划”等特色人才培养工程,累计培育各类人才1万余人,黔南“人才之林”愈加枝繁叶茂。
优化平台聚活力
为人才搭平台。黔南州通过实施“2019-2021年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出台“1+5”政策文件,围绕教育、医疗、大数据等重点行业,加快推进平台建设,建成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86家,其中国家级平台13家,区域科技创新水平首次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让人才显才干。黔南州紧扣磷化工、都匀毛尖等重点产业需求,发布“揭榜挂帅”引才项目,吸引优秀人才团队“揭榜攻关”。以“政产学研用融”六位一体为抓手,创新推行人才链、产业链“双链融合”试点,柔性引进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省部级专家15名,助推精细化工产业项目落地投产。持续开展科技特派员、“专家精准服务脱贫攻坚”及“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选派优秀农业技术人才、金融人才到各县(市)、各部门挂职服务,引导专家人才服务基层发展。
营造留才“生态圈”
拿出“硬政策”,才能打造“优环境”。黔南州聚焦人才“引育留用”关键环节存在的堵点难点痛点,向改革要活力,陆续出台推进人才优先发展若干措施、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着力破解制约人才发展的制度藩篱,不断释放政策红利。
黔南州推行领导干部直接联系服务人才制度,经常性联系重点专家人才,常态化问候、问情、问需、问策。建立重点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出台“优才卡”制度实施办法,建立“一对一”服务专员机制,让行业领军等重点人才可以便捷高效享受安居、医疗、子女入学等16项订制式便利服务。
同时,优化人才评价机制,细化领域标准,持续开展州管专家评审。开设“96567”人才服务热线以来,累计解决人才咨询问题200余个。开办“青年乡村振兴夜校”,设立村级“人才驿站”,吸引越来越多青年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