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范力 陈玲
3月7日,由省委宣传部、省委网信办主办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贵州代表团“云连线”第三场集中采访活动举行。在京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们通过视频连线形式,接受在贵阳的中央驻黔媒体、省内主要媒体连线采访。
采访活动中,全国人大代表、遵义市委书记魏树旺,全国人大代表、六盘水市委书记李刚,全国人大代表、贵州师范大学副校长曾丽,全国人大代表、黔西南州政协副主席殷红梅4位代表围绕“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接受采访。
魏树旺代表:
在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上走前列作表率
全面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新国发2号文件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赋予了贵州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的战略定位。从“试验区”到“新高地”,定位更高、标准更高、要求更高。
近年来,遵义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构建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开放新格局,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开放通道不断完善。遵义立足明显的区域比较优势,大力推动开放通道建设,着力打造承天接地、通江达海、集散快捷、绿色安全的综合立体交通枢纽,以铁、公、水、空四位一体和口岸建设为重点的新型开放格局正在加快形成。
开放平台不断优化。遵义始终把开放平台作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重要载体,大力提升开放平台等级,加快建设引领遵义对外开放的强劲引擎。遵义综保区获批并封关运行,国家级经开区、省级经开区、省级高新区培育稳步推进,先后获批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城市、跨境电商综合实验区,茶博会、辣博会等展会影响力和知名度持续提升。
开放空间不断拓展。遵义紧紧围绕国家建设“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重大战略,坚持巩固上海、紧盯广东、融入成渝、联动贵阳,用好“东部+遵义”四种模式,深入推进区域开放合作,目前与92个国家和地区的外贸往来合作日益密切。
开放型经济不断壮大。遵义坚持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坚持“招商三问”,招大引强,着力培育优势产业、优强企业和高品质产品,不断夯实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基础。
发展开放型经济,遵义有基础、有条件、有优势,遵义将着力在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上走前列、作表率,为贵州开创高质量发展新的“黄金十年”,彰显遵义担当,作出遵义贡献。
李刚代表:
扩大开放要考虑三个要素
新国发2号文件提出要支持贵州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为我们各市州加快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和有力的政策支撑。要加大开放力度、扩大开放规模、提升开放水平,有三个要素必须要考虑。
第一个要素是交通。新国发2号文件支持贵州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对内陆地区来讲,交通是先决条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六盘水普通铁路通车里程占了全省近四分之一,同时成为全国少有的县县通高铁的城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468公里,密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机场建设方面已经通航月照机场,新国发2号文件把盘州市官山机场纳入规划。六盘水将从地处云贵川三省交界处的偏远地区,成为可以覆盖西南地区2.5亿人口市场的“四省立交桥”。
第二个要素是资源和产业基础。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产业基础,可以吸引更多的企业前来投资。六盘水素有“江南煤都”之称,每年为贵州贡献一半的煤炭产量、近三分之一的火电发电量和超过一半的钢产量,这是非常雄厚的工业基础。目前已经形成省内链条最完整的铝及铝加工产业集群,在全省率先实现第一座制氢工厂建成投产、第一辆氢能公交车投放运营,还依托煤矿装备市场需求发展煤机装备产业。同时,以“凉都三宝”为代表的农业发展迅速,以冬季冰雪和夏季避暑为主的旅游业蓬勃发展。
第三个要素是营商环境。这是吸引客商投资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过去三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委托第三方对各市州的营商环境进行了测评,六盘水两次位列全省第二。接下来,六盘水将继续大力改善营商环境,把政务服务送到园区的大门口,送到企业的大门口,为企业提供“保姆式”的服务。
下一步,六盘水将借助新国发2号文件带来的机遇,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一门心思抓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扩大开放,全面加强招商引资,吸引更多的客商到六盘水投资兴业。
曾丽代表:
抓住优势与机遇 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新国发2号文件支持贵州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这既是挑战,也是机会。贵州与东盟国家合作已久,打造内陆开放型新高地,具备显著优势。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签订,中国和东盟资源互补性明显,贵州西部陆海新通道区位优势明显,都有利于贵州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中老铁路去年12月开通,助力我省经济发展振兴、企业外向型发展,尤其是让贵州特色优势农产品走出去。贵州虽然是内陆省份,但却是重要的交通枢纽,铁路系统向中国西部、西北部、华东、华中地区沿线省份和长三角、京津冀经济圈延伸,交通优势明显。
贵州加快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贵州要加强对东盟国家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研习,加深对东盟国家国情的了解。加强RCEP等有关政策的解读,组建由熟悉东盟国家情况的学者、企业家、法律专家、银行代表等组成的工作专班,出谋划策,提出建设性和针对性建议。
第二,贵州要进一步调研与东盟产品的互补性。例如可推动扩大五金机电产品、绿色低碳化工产品、特色农产品等出口。贵州赤天化、磷化工集团、贵州轮胎等企业可在化工类产品上进行市场化定制;国家大数据中心、电子信息产业园、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可以在机械、五金、设备、数据、电子产品上进行拓展,跨境电商、数字运用、海外仓有着极大发展机遇。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上,可引导中药材、农产品食品的精深加工,走向更开放的市场。
第三,贵州应发挥在西部陆海新通道中的重要地位。通过项目的开展实施,可实现华中、华东、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物流集聚,同时分流闽粤地区物流汇集,贵州可充分地发挥“大交通、大物流”基础下的外延、内延大市场建设效益,引领贵州企业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
第四,充分利用现有对外交流平台。深入推进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还需继续办好数博会、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等对外交流平台。利用好现有对外交流平台,可进一步加深东盟各国与贵州在经济、文化、教育、旅游等方面的深入合作,共同搭建互利共赢的共享平台。
殷红梅代表:
用好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 推进开放平台建设
对外开放不得不提旅游,这是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产业。得益于贵州的大力发展,支线机场、高速公路的交通巨变,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数博会、酒博会等开放平台引人关注,贵州的旅游产业飞速发展,入境游客数量及停留天数不断增加。
近年来,贵州省委、省政府把旅游产业化作为“四化”之一统筹部署,打造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多彩贵州旅游强省、“双一流”目的地,为文旅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新国发2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大贵阳航空口岸开放力度,实施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这必将大大提升贵州旅游业对外开放的力度。面对全球跨境游重启的行业发展趋势,贵州应充分用好免签政策,为目的地入境游复苏、对外开放做好准备。
为此,首先要争取将“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国际山地旅游联盟等品牌项目纳入国家相关规划中,拓展贵州国际文化和旅游合作空间。
其次要创新文化和旅游国际合作交流渠道,加大与国际国内知名旅行商、网络平台的合作力度,建立入境旅游市场开发激励机制和多边合作机制,搭建合作营销推广平台。
第三要推动“一带一路”沿线文化和旅游企业投资合作,积极吸引国际知名旅游企业落户贵州。
第四要准确把握疫情时期及后疫情时代客源市场的消费态势,开发有针对性的产品;以贵阳为核心,辐射全省,以国际标准来加强旅游目的地建设;充分发挥对外开放平台的品牌效益,进一步拓展旅游在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方面的国际合作,助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