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联基地
新国发2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支持贵州发展特色产业,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加大劳务输出和就地就近就业支持力度,拓宽搬迁群众就业渠道。贵州促进农民增收就要突出抓好产业和就业两个关键,而发展就业容量大增值潜力大的农产品加工业则是农村富民产业的重要选项,也是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重要途径。
多措并举制定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在保护产权、促进企业公平竞争的同时,要加快梳理现有产业扶持政策,调整扶持方向和重点。以市场化方式解决产业发展问题,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大支持投入力度,分级分类扶持优质农产品的初精深加工,确定优先支持发展及限制发展的产业政策,精准施策,防止过度竞争,提高市场集中度,加快企业间的重组与联合,尽快形成一批优势企业,以带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信贷支持力度。要鼓励金融业,特别是政策性金融系统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信贷支持,并按照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需求合理调整信贷结构,创新新型信贷产品,适当增加贷款总额。同时,应调整各级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结构,把提高农产品加工转换能力作为扶持重点,调整支出结构,通过补贴奖励、农业基金等形式,吸引更多的金融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支持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优先上市,利用资本市场筹集更多资金。鼓励有条件的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组建形式多样的农业贷款担保机构,建立“银、企、农”风险共担机制,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带动力。
建立城乡布局合理产业聚集的优化体系。要与国家产业政策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相结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打造特色鲜明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将生产、加工、流通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向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农业产业强镇、农业园区和农业现代化示范区集中,促进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带的形成,打造一批产值超100亿元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推动新型城镇化。要根据城市优势和农村优势的不同,按照经济、高效、合理分工的原则确定城乡不同产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建立农产品加工质量标准体系和监督体系,提升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化、标准化、产品化、品牌化生产运营水平,创建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公用品牌和知名商标。同时,注意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与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维持生态平衡,推进加工业高质量发展。
政府要在市场失灵的公共领域发挥好服务作用。加强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组织领导,构建强有力的统筹协调机制,整合人力、物力和财力,理顺涉农部门职责,加强协作沟通,主动落实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强化资源要素支撑和制度供给,为产业发展创造宽松发展环境;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农业增值、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重点,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质增效行动,建立责任制和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到产地发展粮油和特色产业加工、食品研发制造等;扶持企业做优做大做强,做好农产品深加工高成长企业培育,增强企业吸纳劳动力能力,优化就业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普及初等教育,扩大职业技能培训;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基地的建设,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为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提供充足合格的劳动力;实施“技能贵州”行动,加大对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充分发挥能人在人才内生机制中的带动作用。
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引进招商力度。坚持项目化推进,谋划编制一批符合产业政策、有贵州比较优势,能够吸引国家和客商的大项目、好项目,重点瞄准中国农业500强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百强等优强企业,优化招商引资环境,提供“贵人服务”,做好“百强国龙进贵州”活动,争取成功引进和培育一批引领型企业。继续引导其他工商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鼓励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科技人员领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推动龙头企业集团化集群化发展。支持引导特色产业农业企业强强联合、同业整合、兼并重组,建立大型农业企业集团,打造一批具有完整产业链、较强竞争力和较高知名度的标杆型领军龙头企业。优化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探索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新机制。积极探索保底分红、劳务收入、资产收益、二次分配等方式,让农民更多分享农产品加工产业增值收益,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助力共同富裕。
(执笔:宋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