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思政课教师要做为学、为人、为事的示范 2022年02月28日

■ 马英芹

新国发2号文件提出,要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广大思政课教师需践行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仁爱之心、扎实学识的“四有”好老师,更好地担当传播思想知识、塑造新人的神圣使命。

思政课教师要做为学的示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要善于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教育者必先受教育,思政课教师要做学生为学的示范,担起培根铸魂的重担,必须加强自身学习积累。要崇尚学习,敏于求知,勤于学习。通过“周末理论大讲堂”、骨干教师研修班以及学术交流、实践研修等学习方式,增强思想觉悟,提升知识素养和能力素质。要认真学习党中央和教育部关于思政课的要求,在教学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育人目标。要加强理论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特别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在学懂弄通方面下功夫,常学常新,从根本上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和辨别是非能力。要研学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认识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真正使所学立得住、传得开、服得了人。要认真钻研教材,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遵循教书育人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以及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增进思政课教学规律性的认识。要紧扣时代发展,学习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提升思政课教师信息化能力素养。要保持思考和钻研的为学状态,着眼世界学术前沿、国家重大需求,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用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以好学乐学的态度和严谨、求新、进取的治学精神为人师表。

思政课教师要做为人的示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为师者,必真信方有底气,必知行合一,才可能真正打动他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只有首先在思政课教师心中扎下根,才能在学生心中开花结果。亲其师,信其道,循其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涵养品德,锤炼党性修养”“教育引导学生成为有大爱大德的人”。教师应党性强、师德高、人格正、情怀深、志向远,厚实为人的底蕴,自觉做学生的楷模。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对党忠诚,把教育的使命铭刻于心;结合新时代新征程新要求,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坚定信念。思政课教师必须自觉崇德养德、重德厚德,以德修身、立学、施教。要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执着于教书育人,在传道授业解惑中用“赤诚”“仁爱”培育学生。要有高尚的人格,自觉修身,像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王阳明“诚意正心”那样,感动学生。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对歪风邪气敢于批评指正,对不良社会思潮勇于斗争,激浊扬清,树正气,担道义,启迪学生的心灵。要行得端,做得正,有淡泊名利的坚守,稳得住心神,守得住清白,不为名惑、不为利动,廉洁从教。要把自身命运与国家、民族相连,用传道授业解惑的高超技能和教育强国的坚定信念,把爱国情、报国志融入平凡、普通、细微教学之中,做中国梦的追梦人、筑梦者。要甘为人梯,立己达人,努力成为学生心中良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思政课教师要做为事的示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师自律要严,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敬事而信、敬业乐群。”思政课教师要常怀敬畏之心,切实承担起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增强教育自信。要坚守教育净土,辛勤耕耘教学工作,做学生锤炼品格、提升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在教学中善于运用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善于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找准重点、抓住关键、阐明规律,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要立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引导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注重在史料评析中领会历史的智慧和力量,把握历史的规律和当今大势,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行的信心和力量,厚植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对教材重点内容和难点问题,利用国内外的案例、素材,善于在纵横比较中把道理讲清楚。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尊重每一位学生,平等、公正对待学生,以父母之心言传身教,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结合学生思想上的盲点、疑点、难点,走进学生心理,以理服人、以文化人、以情感人、以实育人。要强化作风操守,遵守政治规矩和教学纪律,自觉做到课上课下、网上网下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要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诠释思政课教师更高、更强的示范引领作用,以言传身教感召学生。

师道立,则人道兴;贤才昌,则教化明。思政课教师应心怀“国之大者”,不忘为党育人的初心,不改为国育才的立场,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教师提出的“六要”要求,以“八个统一”为引领,立德修身、锤炼本领。

(作者单位:贵州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