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蕴锦
品牌战略实施过程中涵盖的品牌作用发挥、品牌价值提升、品牌管理优化、品牌效用辐射对特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即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等都起到关键作用。因此,贵州要充分激发生态、政策、大数据等多方优势,聚焦品牌建设,加速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
优化顶层设计,提升品牌竞争力。一是加强品牌管理,避免品牌泛化、同质化引发的恶性竞争。在农产品市场上存在“一品多牌”现象,这导致竞争合力形成不畅,带来资源浪费。贵州应以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结合农产品品牌价值评估体系,整合分散细小的品牌,重点发展头部产业品牌,加快推进品牌溢出效应形成,从而带动周边产业链不断发展集聚,提升农业产出水平,为品牌发展提供资源保障。二是明晰品牌定位。农业品牌评估体系对品牌发展具有强推力作用,构建品牌过程中应以农业品牌分类评估为根基,深入挖掘不同农业品牌中的特色农产品生态优势、文化优势、效用优势,突出品牌特色,重点打造符合评估标准的品牌特征,提升品牌专属领域竞争力。三是提升区域品牌形象。以塑造具有社会影响力的行业品牌标杆为目的,不断优化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做到标准一致、等级分明、价优质优、产销统一,打造绿色、健康、有机的高质量区域品牌农业形象,巩固品牌竞争力。
强化市场管理,增强品牌发展力。一是充分发挥服务型政府作用,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带、京津冀经济圈协同合作。贵州可利用大数据分析,精准定位各大特色产业优势市场,积极利用直播带货、电商、云展会等数字平台,加速农业品牌建设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孵化一批农业品牌营销主体,不断扩大“黔货出山”营销渠道,进一步激发消费潜能,提高品牌市场占有率。二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组织引导作用,整合资源,持续优化“政府—企业—生产主体”间信息传导机制。针对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品牌强农战略相关政策普及解读,并收集企业、农户在品牌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定期向相关政府职能部门汇报,促进政策制定的精确性、实践性、高效性,助推品牌强农战略切实落地。三是充分发挥经营主体主观能动性。以打造高品质、高标准、高效率的优秀品牌为目标,积极推进“互联网+农业”模式,大力支持企业发展网络自媒体平台,充分利用电商物流优势,积极参与各种农业博览会交易会,持续优化平台服务,不断提升消费者感知质量,增加品牌粘性,筑牢品牌发展基础。
全媒体式传播,扩大品牌影响力。一是讲好品牌故事。以官方媒体平台为依托,从农耕文化、绿色农业、休闲农业等方面打造具有贵州特色的农业品牌文化宣传片,增加品牌文化附加值和含金量,加强区域公用品牌专有性、权威性、独特性,提升区域品牌的市场影响力。二是强化品牌渗透。以自媒体、电商、直播带货等民间媒介宣传平台为基础,加大品牌在公众视野中的出现频率,传播品牌蕴含的品质、品位、品相等优势,不断吸引新消费者关注并与之建立信任和情感连接,提升品牌认可度,实现品牌影响力高质量扩张。三是增强品牌话语权。以加强品牌立法权、专家权、奖励权为目标,积极参与农业品牌评估会、开展消费者感知调查、聘请专家进行咨询指导,持续增加品牌的线上线下曝光度,加速品牌综合形象的传播,不断加大品牌的社会影响力。
完善制度体系,筑牢品牌生命力。一是树牢品牌意识。商标和广告语设计是品牌综合特性的直观表现,是促进品牌快速形成的关键因素。农业经营主体需重视品牌塑造,开展品牌知识培训,提高品牌商标和广告宣传语、宣传视频等设计水平,全面提升品牌无形资产质量。同时,政府和行业协会需加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对商标法、专利申报、地理标志保护、品牌管理方法等理论普及和实践指导,为品牌后续发展提供坚实基础。二是完善法律法规。大力支持商标法、知识产权法、专利法等科研项目,持续推进市场监管系统更新,优化商标审查流程,严打假冒伪劣、商标侵权等不正当竞争行为。三是建立健全人才培育体系。以培育本土企业人才为目标,与高校、知名龙头企业建立长效沟通机制,推进人才交流基地建设,不断加深人才项目合作,为品牌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作者单位: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本文为省社科院青年项目[QNKT2102]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