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余未人:承载千年民族历史的苗绣 2022年02月18日

30多年来行走于贵州田野的余未人曾说:苗绣走到今天出现了两个分支,一个是原汁原味的传承,这是苗绣的根脉,也是历史的见证。而当下另一支蓬勃发展的力量,则由设计师和绣娘着眼于市场需要,在传统苗绣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这是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相融合的产物,更注重现实性。这些创新已经深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引领流行时尚潮流,深受市场欢迎。

天眼文旅论坛:请您说说田野调查中和苗绣交会的经历?

余未人:1990年我第一次去西江,在那里住了10来天。见识了精美无比的苗绣,非常震撼,我对那些绣品一直萦系于心。后来,我与西江绣娘多次交流。2006年,我与省民协将西江一位85岁的苗族老太龙秀吉推荐上报到中国民协。评审后,她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她苗名为“妮”。妮与儿孙住在西江东引村的坡顶上,一生一世都没用过自己的汉名“龙秀吉”,直到这一年才第一次用上了。

年轻时,她常年在姨妈家帮忙做针线活,练就了一双巧手。当年的西江与世隔绝,人们几乎没见过本支系服装之外的苗族服饰。妮的舅舅从毕节买回一条苗族手工织花带送给外婆。酿、妮、欧那渴求美的眼睛,马上就把这织花带盯住了。

三姐妹的创造力特别活跃,总想把最美的东西绣制到自己的盛装上。这时,她们终于找到了创新的机会,要把原先较为单调的、土织机织出的花裙带改为手工绣花。三姐妹做了设计,由绣花功夫最好的妮来制作,将原织带改为三节组成、夹布壳的25根裙带,并在上面精心绣花。这是一个别人从来没有做过的重大创新。

在1938年西江的鼓藏节上,妮将绣出的花裙带穿出来亮相。她一出门,就吸引了西江十八寨前来过节的女人们艳羡的目光。消息不胫而走,一传十,十传百,人们争相来看这件与众不同的绣花裙带,这是妮漫漫人生中最灿烂的时刻。接着,本寨和外寨同支系的苗族女子都来学样,绣花裙带一下子传开了。

这种绣花裙带,近几十年来已经成为西江一带苗族服饰的标志。通过电视的传播,又为全国观众所熟悉了。历史常常就是由一连串的偶然碰撞而成。妮和她的姐妹们完全没有想到,自己当年曾经对苗族服饰的演进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天眼文旅论坛:从文化学者的视角,您是如何看待苗绣的?

余未人:我问过施洞的一位苗族绣娘,为何要将一根丝线破为四股来绣花,她说:“破得细才好看,老祖宗才认我的衣服啊!”苗绣是独树一帜的,绝不仅仅是一种技艺。苗绣是苗人的信仰与生活,它既典雅倩丽又大众化。苗绣纹样承载了苗族数千年的历史、迁徙史,苗绣服饰是苗族民俗的最佳记录。

天眼文旅论坛:您认为在苗绣的发展中应当如何保持绣娘或是传承人的活力?

余未人:绣娘、传承人是苗绣得以代代承续的主人公。但有的绣娘汉语表达能力欠缺,擅长绣而不善于说。在这种情况下,尤其必须尊重她们在传承中的主体地位,开展一些活动,鼓励其带徒传艺。2006年西江的苗族技艺大赛(含苗绣),评委都是当地苗族农民,用彩色豆子投票,真正由她们“说了算”,令绣娘和手艺人特别兴奋。非遗传承与文化产业不是一回事,要分清界限,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效果最佳。

天眼文旅论坛:品牌与资本的进入,将对苗绣产生怎样的影响?

余未人:品牌与资本的进入,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将促使苗绣这个古老的技艺勃发新枝,让农民增加收入,推进乡村振兴,是大好事。但推行这项工作时,两个方面都不能忽视:一方面,作为文化产业、经济收入不能忽视,这是品牌与资本的生命力。在此同时,非遗手艺、非遗传承更不能忽视,这是根脉。忽视了后者,非遗就会名存实亡。品牌与资本的利润,应当更好地反哺非遗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