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一针一线绣出幸福新生活 2022年02月11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赵相康

华尔山上的岩石层层叠叠,那些岩石在雨水的冲刷下,形成了一尊尊造型奇特的石林,散布在山头田间。这里是海拔1350米的正安县土坪镇联盟村所在地,华尔山山顶之上,因栖居着苗族文化保存完好的村落而远近闻名。

乘着冬日的暖阳,记者从贵阳驱车前往正安县土坪镇华尔山民族组。跨过芙蓉江,漫过临溪河,一路上山环水绕,环境清幽,誉其为世外桃源不足为过。

华尔山民族组位于土坪镇西北面,组内73户401人全是苗族。曾经,这里因相对居住位置高、交通条件差,原生态苗寨文化得以完好保存。“苗家人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和生活习性,她们的刺绣更是黔北地区一枝独秀。”土坪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王刚主要负责宣传文化工作,从土坪镇政府前往华尔山的路上,聊起了华尔山苗绣,王刚神采飞扬。

“华尔山白苗,是黔北苗族服饰结构和刺绣纹样保留较为完整的。”王刚的推荐,激起了记者对华尔山苗绣的极大兴趣。

华尔山苗绣到底有怎样的特点?走进华尔山苗族刺绣培训基地,见到联盟村第一书记李立勇,华尔山苗绣才揭开了神秘面纱——布贴绣。

在华尔山,苗族绣娘们擅长绣制布贴,这种刺绣的独特之处,在于要求绣娘不仅绣工好,还要刀功好。

对于生活在华尔山的苗家人而言,布贴绣工艺古老,其形态多变且图案精美,不仅带来了美的享受,还记录了苗族的迁徙和文化记忆,承载着文化传递的使命。

李立勇介绍,用布贴绣制作的“背牌”“腰带”“头帕”,至今仍保留着古老的星象分布,如“北斗七星”图案等。许多刺绣图案上还保留了苗族祖先的古老姓氏。

2021年3月,正安县决定引进遵义市红飘带文化有限公司,希望为苗族妇女提供刺绣技艺培训,让华尔山因照顾老小不能外出务工的苗族妇女,能够在“缝衣穿线”中找到新出路。这次培训,让红飘带公司董事长张忠芳见识了华尔山苗家女人的心灵手巧。张忠芳决定和绣娘们合作,由公司统一提供原材料和样品,绣娘们按照要求制作,再由公司统一收购成品。

起初,绣娘们虽然觉得机会来了,但又怕白做工收不到账。直到第一次合作结束,绣娘们很快收到来自红飘带公司的第一笔工钱,绣娘们才打消疑虑。随后,30多名绣娘陆续加入到苗绣制作的队伍中。

去年5月,在李立勇的倡议下,华尔山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苗族绣娘杨仁仙成为合作社法人。

“这是仡佬族刺绣,与苗绣技法有差别。”采访当天,杨仁仙和10多名绣娘,在苗族刺绣培训基地交流刚刚学到手的仡佬族刺绣技法。这批刚拿到的新订单,因为绣法与苗族刺绣有差别,绣娘们感到既新奇又好玩。

“我这个月的苗绣收入有3000多元。”杨仁仙在村幼儿园担任老师,只能在业余时间做订单,即便如此,她仍能拿到一笔可观的收入。杨仁仙告诉记者,截至采访时,绣娘们共收到订单款15万元。

说话间,杨仁仙拿出手机向记者展示了刚收到的一笔订单款,18190元。她说,刺绣技艺好的两名绣娘,这一单中就各自拿到了3000多元。照顾家庭之余,还能人均月入两三千,绣娘们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

2021年以来,联盟村通过党建引领,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相融合,大力推动“公司+合作社+绣娘”的组织方式,充分利用华尔山苗族绣娘的刺绣技艺,由公司提供原材料和技术指导,合作社承接订单,苗族绣娘在家作业。

为了保护传承,联盟村还在小学开设刺绣传承课堂。

采访结束,热情的绣娘们邀请记者体验踩山节。村小学的马永虎老师拿上芦笙,绣娘们身穿盛装三五成群来到华尔山山顶,阳光下,苗绣盛装格外耀眼。随着芦笙的节奏,绣娘们个个舞姿翩翩,跳出幸福生活的甜蜜模样。

王刚告诉记者,这里的石林不大,周围平整,每逢周末都会迎来许多游客,有时甚至能达到数百人。未来,他们将充分利用华尔山民族特色资源优势,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向纵深发展,让大家尝到贵州旅游发展的红利,让华尔山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