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板溪水库鱼苗投放现场。 蒋世良 摄
寒冬时节,乘船沿着三板溪电站码头乘船溯流而上,只见两岸青山叠翠,湖面碧波荡漾,仿佛置身在山水画中。
“以前水库里遍布网箱,水库的水质很差,走老远都能闻到臭味,没人愿意到这里来。现在可不一样了,三板溪水库水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一到周末、节假日,很多人来这里游玩。”锦屏县水务局副局长潘宗懿介绍道。
锦屏县因青山似锦、秀丽如屏而得名,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黔东南州东部,是一个集少数民族文化、木商文化、红色文化、军屯文化于一体的多文化聚集地,是革命老区、新阶段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三板溪水电站就位于沅水干流上游河段的锦屏县内。
三板溪水电站是沅水干流继五强溪电站后的第二个百万级水电站,主供湖南电网。国家“十五”重点能源建设项目、西部大开发重点工程。2006年,三板溪水电站下闸蓄水后,形成6.5万亩水库湖面,这里的农民失去了原来赖以生存的田土,纷纷开始网箱养鱼,水库遍布网箱。2017年年底,该库区网箱养鱼2.3万多箱,面积达5278.3亩,覆盖河口、固本、启蒙等6个乡镇1600余户渔民,网箱养鱼在增加库区渔民收入的同时,严重影响生态环境。
网箱养鱼虽然增加了库区农民的收入,但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也日益显现。据锦屏县环保部门负责人介绍,投放的饵料和鱼类排泄物在水库中日积月累,使库区总氮含量严重超标,水体富营养化,自净能力大幅降低。
为修复三板溪水库水生态,还湖一泓碧水,锦屏县以“保水、保生态、保渔民生产生活稳定,维护良好生态水域环境,严守发展和生态底线”为目标,大力开展“退养还湖”,全面清理整治养鱼网箱。
“锦屏县委、县政府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长江大保护理念,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制定《关于全面深化河长制改革的实施方案》。通过库区整治、生态水体修复、水体治理等方式,采用恢复、保护、提升原有生态环境,使得在保护水资源、践行‘河长制’上成效斐然,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潘宗懿说。
在拆除网箱过程中,锦屏县还积极用好国家渔业发展和渔民转产的相关政策,切实保障“渔民”利益,筹资1.8亿元作为拆除补助专项资金,保底收购存量鱼,补助养鱼网箱及拆除工时费用,拍卖处理拆除下来的钢管等物资,所得资金都给渔民。经过多项有效举措,三板溪库区网箱养鱼全部拆除上岸,全面退出库区水域。
网箱退出与转产转业同步推进。锦屏县一方面做好网箱退出,一方面帮助网箱养殖户寻找新的出路,加大对养殖户的技术培训,通过发展工厂化养殖引导“渔民”上岸,实现“拆网箱不拆产业”,推进水产业转型升级。
为了保证三板溪水库的水质,锦屏县会定期在库区投放鲢鱼和鳙鱼,这些鱼类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不需人工投饵,且具有净化水质,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的作用,“以水养鱼,以鱼控藻”,既保证了湖面生态,又实现了渔业创收。
修复水生态行动得到锦屏沿河两岸群众的支持与拥护。“我家以前就是网箱养鱼的渔民,当时水库的水质很差,现在好了,家人上岸,我还当了护渔队员,每天在三板溪水库巡河,看着这里的水环境越来越好,我也是发自内心的高兴。”从渔民转成护渔队员的范列海安心在三板溪库区当起了护渔员。
三板溪水库网箱鱼成功上岸,是锦屏县贯彻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推动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生动体现。全县各级河(湖)长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主动领责,勇于担当,集中力量啃下了一批河湖管理保护中的“硬骨头”。
如今,河湖面貌得到改善,群众点赞声不断,锦屏县又在库区做起了旅游文章,准备依托库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风光,发展乡村旅游,力争将旅游产业做成库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群众增收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