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现将贵州省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审查,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1年是贵州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也必将是载入贵州史册的一年。在喜迎建党百年、打赢脱贫攻坚战、谋划“十四五”发展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贵州视察,要求我们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为新发展阶段的贵州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一年来,全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监督和支持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一二三四”总体思路,全力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认真执行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的《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落实省人大审议意见,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持续向好,计划执行情况总体较好、主要指标完成较好,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年来,全省上下坚定不移推动工作重心转移,凝心聚力谋篇布局,迎难而上奋力前行,感恩奋进、顽强拼搏,围绕“四新”主攻“四化”推动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全省上下的共同意志和共同行动,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加固、稳中提质、稳中趋优的良好态势。“稳中加固”主要体现在:经济持续恢复,波动幅度逐步收窄,经济发展基本盘保持稳定。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96万亿元、增长8.1%,一产、二产、三产增加值分别增长7.7%、9.4%和7.3%。地区生产总值两年平均增长6.3%、继续保持在全国“第一方阵”。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长11.1%。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总体保持稳定。“稳中提质”主要体现在:政府收入、企业收入、居民收入同步提升,如期实现同步全面小康,脱贫攻坚成果扎实巩固,乡村振兴有力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2%,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30%以上,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6%和10.4%。城镇新增就业64.75万人。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9.1年左右,人均预期寿命达75.5岁左右。森林覆盖率达62.12%。中心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8%以上。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保持100%。“稳中趋优”主要体现在: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产业结构和投资结构持续优化,经济发展动能和韧性不断增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9%,工业经济占比达27.3%、提高1.2个百分点,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达20%。数字经济占比达34%、增速连续六年位居全国第一。绿色经济占比达45%,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工业投资、民间投资占比分别提高到22.2%和42.7%,投资质量效益加快提升。
过去一年,主要抓了八个方面工作。
(一)全力主攻“四化”,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稳步提升。新型工业化强力推进。工业倍增行动和“六个大突破”“六个抓手”深入落实。一是主导产业加快巩固提升。省领导领衔推动十大工业产业,总产值突破1.5万亿元。制定实施赤水河流域酱香白酒产业规范发展的意见和产区保护规划,优质烟酒产业增加值增长24.1%。加快煤矿智能化机械化改造,推进煤电机组迭代升级,原煤产量达1.35亿吨,电煤供应7288万吨、增长14.5%,发电量2238.99亿千瓦时,现代能源产业增长9.3%。制定锂电池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等政策措施,基础材料、新能源汽车、现代化工、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分别增长16.3%、24%、11.2%和8.9%,集中开工118个重大工业项目,兴仁市10万吨铝板带加工、云上鲲鹏服务器及电脑生产线、苹果贵安数据中心等项目建成投用。二是龙头企业加快培育壮大。实施工业龙头企业、规上工业企业培育计划,抢抓机遇大力发展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磷化集团、振华新材料、中伟新材料等企业加快成长,大中型工业企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67.8%,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00余户。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6户,航宇科技等3户企业成功上市。三是产业链加快配套完善。成功举办贵阳工业博览会等产销衔接活动,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达95.6%。引进落地酒类、农产品加工类包装配套项目40余个,习水白酒包材产业园等加快建设,白酒包装省内配套率达81.6%。四是开发区加快规范建设。制定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推动开发区聚焦主业、规范发展。百亿级开发区达39个,建成综合产值50亿元以上园区60个。开发区规上工业企业数、总产值、增加值占全省比重均超过80%。五是要素保障总体稳定。设立中小企业信贷通,着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成立省工业融资担保公司,减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费97.43亿元,新增减免税收128.03亿元。持续推进矿产资源国情调查和重点矿产资源“大精查”,磷矿石、锰矿石、铝土矿等资源级别有效提升。六是绿色转型步伐加快。编制完成贵州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评价指南,3个绿色工业园区、17家绿色工厂、13种(型号)绿色设计产品列入国家年度绿色制造名单,创建一批省级绿色制造单位。锰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编制完成。磷石膏实现产消平衡。
新型城镇化强力推进。“五个大提升”“3个100万”“三改”“强省会”等重大行动全面推进。一是城镇承载能力全面提升。编制实施“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和贵阳—贵安—安顺都市圈、遵义都市圈规划。实施“强省会”五年行动,制定支持“强省会”35条措施,向贵安新区下放123项行政管理事项,贵阳外环高速加快建设,贵阳市域快铁环线试运行,贵阳地铁2号线投运。贵阳贵安、市(州)中心城市、县城分别新增城区人口19万、22万、21万人左右。二是城镇品质加快提升。制定城市更新和“三改”“1+3”方案,集中开工“三改”项目620个。开工复工棚户区改造43万户、完成改造9万户,新开工老旧小区改造17万户、背街小巷改造1273条。新增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处理规模5100吨/日,污水处理能力达504万吨/日。三是城镇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坚持以城促产、以产兴城,茅台镇醉里水街、水城古镇“光影夜经济”等一批文化旅游小镇加快建设,创建农业产业强镇10个。贵阳市入选首批国家级“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四是城市治理能力加快提升。深入实施城市建设安全整治三年行动和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开展城市(县城)易涝点排查治理。完成38个国家垂直系统、79个省直系统与政务服务网整合应用,电子营业执照、电子医保凭证、电子身份证等19类电子证照全面推广。“智慧黔城”加快建设。五是城乡融合发展持续提升。整县推进16个县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提升工程试点,建成87座乡镇生活垃圾转运站。建成县乡公路路面改善提升工程6025公里。建立驻村规划师制度。
农业现代化强力推进。围绕加快构建“三大体系”,全力推进“三个重点”建设,着力促进农业提质增效。一是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食用菌、蔬菜、水果、中药材等产量保持两位数增长,辣椒、茶叶、猕猴桃等产量居全国前列。65个生猪省级重点项目全部建成,肉类产量增长10.1%。出台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意见,新增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8家、达30家,新造和改培特色林业产业基地292.57万亩,林业总产值达319.82亿元。新增认证绿色食品68个、农产品地理标志20个。二是农业生产条件加快改善。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建成高标准农田268万亩,建设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605个。新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新增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5个。深入实施种业提升工程,种质资源场加快建设。三是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培育壮大。优化生产经营组织方式,强化农民主体作用。有序推进涉农国有平台公司市场化实体化转型。新增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5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达1176家。新增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45个。家庭农场达3.2万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达972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超过55%。
旅游产业化强力推进。围绕“两大提升”目标,实施“四大行动”,更加注重经营管理、优化服务、培育品牌、提升效益,出台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化奋力实现旅游大提质的实施意见、旅游产业化目标体系及考核评价办法等政策措施,大力推动旅游业转型发展。一是旅游市场主体加快培育。改革旅发大会举办方式,更加注重面向市场主体、更加突出招商推介功能。启动国有A级景区和涉旅国有企业改革试点。加大与中旅集团、华侨城等旅游龙头企业合作,引进优强文旅企业20余户。旅游市场主体达12万户。二是旅游业态加快升级。新增4A级旅游景区1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4处。安顺入选第二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青岩古镇等4地获评首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入选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3条,推出铜仁中南门等56个新项目、新产品、新业态。旅游总收入增长15%以上,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游客人均花费突破1000元。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扎实推进。三是旅游服务质量持续提升。深入开展“文明在行动·满意在贵州”活动。3A级以上景区通三级及以上公路比例达63%。改造提升旅游景区示范厕所100个、游客服务中心20个、停车场50个。新增五星、四星级饭店分别为1家和4家,民宿客栈达1.5万家。旅游投诉率下降69.8%。四是盘活闲置低效旅游项目加快推进。梳理闲置低效旅游项目203个、总投资1585.85亿元。青岩寻坊等50个重点督促项目加快盘活。五是服务业创新发展十大工程深入实施。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实施降低物流成本12条政策措施,新增国家A级物流企业15家,贵州快递物流集聚区入选国家示范物流园区,新增冷链库容63.5万立方米,货物运输总周转量增长13.5%,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地区生产总值比率下降到14.8%。深入实施“引金入黔”“险资入黔”专项行动,渤海银行贵阳分行、北部湾保险贵州分公司开业,金融科技公司加快组建,存款余额突破3万亿元,综合融资成本持续下降。现代商贸、科技研发、养老、会展等服务业加快发展。贵阳经开区、贵州航天电器列入国家第二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
(二)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衔接推进。一是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巩固。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常态化开展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及时消除40多万易返贫人口返贫致贫风险,330多万脱贫劳动力稳定外出务工,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建设不断深化,搬迁劳动力就业92.84万人,续聘生态护林员18.28万人,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脱贫攻坚“回头看”大排查发现问题全部整改完成。对脱贫攻坚以来投入形成的扶贫项目资产开展全面清查,形成资产3925.92亿元。二是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取得新成效。开展新一轮粤黔东西部协作,广东省6个市全面帮扶我省8个市州66个脱贫县。建成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保供基地149个,采购、销售我省农特产品174.14亿元。40家中央单位定点帮扶我省50个脱贫县。三是乡村振兴全面推进。推动从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三个转变”,建立省领导乡村振兴联系制度,出台分级分类推进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启动实施“五大行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工程,20个脱贫县列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认定30个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启动第一批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设,50个示范点村庄规划编制完成。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新(改)建农户厕所25.6万户,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农村“三变”改革覆盖96%的行政村,“租改股”等试点扎实推进。下达中央和省财政专项衔接资金234.61亿元。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3.2万人。顺利完成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
(三)全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动力活力明显增强。一是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围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出台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意见。深入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省级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比例达98.6%。落实第二监管周期输配电价,试行峰谷分时电价,深化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推动工商业用户全部进入电力市场交易。出台推进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改革实施意见。深入推进零基预算管理改革,出台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实施方案。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试点持续深化。二是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以“五个通办”为重要抓手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出台实施《贵州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加快实施建设国内一流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全力打造“贵人服务”品牌。颁布实施《贵州省政务服务条例》,省级政府网上政务服务能力连续五年位居全国前三,企业开办时间压缩到1个工作日以内,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事项减至68项。“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我省列第13位、提升3位。三是市场主体加快培育。实施产业大招商三年倍增行动,强化领导带头招商、行业主管部门领衔招商、以商招商,成功举办粤黔东西部协作招商、浙商入黔、苏商入黔、央企招商、民企招商、百家基金入黔等重大招商活动,引进优强企业1641家,新增产业到位资金6375.5亿元。出台实施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与转型升级36条和“四转”工程15条政策措施。新增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360家,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102家。扎实开展领导干部入企走访活动,全面落实减税降费、助企纾困系列政策,新增市场主体70万户。四是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加快建设。召开开放型经济发展大会,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一达到三翻番”目标全面推进落实。积极融入“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新渝贵高铁、黔桂铁路增建二线、黄桶至百色铁路等项目列入国家“十四五”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高质量建设实施方案。贵州轮胎年产120万条全钢子午线轮胎越南项目建成投产,首列贵州直发中欧班列开行。深入实施“东部+贵州”4个专项行动。“1+8”国家级开放创新平台积极推进,双龙航空港经济区“一局四中心”、贵阳改貌铁路海关监管作业场所等基本建成。贵阳获批建设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贵阳、贵安新区国家级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加快建设。正安经开区、贵阳经开区获批国家外贸转型基地,贵阳市入选首批国家级加工贸易产业园。跨境电商B2B、B2C出口全业务模式开通运行。成功举办数博会、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等重大开放活动。
(四)全力扩大有效投资和居民消费,需求结构持续优化。一是主动作为规范政府投资。坚持“投资必问效、无效必问责”,树牢质量效益意识,以省政府令颁布实施《贵州省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严格规范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和国有企业投资行为,果断停建缓建一批低效无效政府投资项目。全面排查清理整治违规建设楼堂馆所。分类处置低效闲置投资项目,完成“投转固”项目5590个、总投资10143亿元。加快建设政府投资项目大数据监管平台。二是全力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制定出台扩大有效投资攻坚三年行动方案。制造业投资增长18.3%,基础能源、优质烟酒、现代化工、大数据电子信息制造业投资均增长20%以上。支持“四化”等项目深化前期工作,“四化”项目完成投资7516.51亿元。工业投资和民间投资比重分别提高4.3和2.2个百分点。三是加快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坚持“项目为王”,省重大工程项目完成投资7695.93亿元,其中新开工项目1123个,建成项目583个,通过国家重大项目库储备亿元以上项目1.46万个。恒力(贵阳)产业园、宁德时代贵州新能源电池及产业链项目、奇瑞(贵州)产业基地、中石化50万吨PGA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实施。按照“五年任务三年完成”要求,优化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时序。瓮马铁路、贵安高铁站、都安和遵余高速公路等项目建成投运,贵南高铁等项目加快建设,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8000公里,贵阳龙洞堡机场进入双跑道时代,黔北机场启动建设,乌江水运全线复航。开工建设观音水库等25座骨干水源工程,夹岩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下闸蓄水,凤山水库等项目加快推进。天然气管道联通68个县,5G基站达5.3万个,新建充电桩4034个。“六网会战”完成投资2188.67亿元。四是要素保障力度加大。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出资200亿元设立“四化”和生态环保基金,撬动银行及社会资本1000亿元以上。争取中央补助和政府债券资金3890亿元,获批企业债券40.1亿元,境外发债和优惠贷款13.79亿美元。政金企洽谈会签约项目1572个、金额2687.66亿元。企业自筹投资到位资金增长16.1%。建立基础设施REITs试点项目库,储备项目资产规模840.82亿元。建立重大项目用地保障机制,供应土地35.81万亩。五是居民消费稳步恢复。扎实推进城乡商业体系建设,开展“多彩贵州暖心消费季”“黔菜美食季”等促消费活动,汽车、石油、家具消费分别增长4.4%、7.6%和29.1%,限额以上住宿业、餐饮业零售额增长8%和32.3%,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零售增长14.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7%。
(五)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提升。“万企融合”“百企引领”等行动深入实施,制定在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的实施意见。一是数字产业化持续推进。获批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贵州)枢纽节点和国家数据生产要素流通核心枢纽,贵阳大数据科创城启动建设,京东、南网数据中心落地实施,贵阳贵安成为全球集聚超大型数据中心最多的地区之一。华为云总部、永中、金山、麒麟等企业落户贵州,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增长95.1%、居全国第一。互联网出省带宽2.8万G,贵阳·贵安国际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带宽扩容至500G,通信光缆长度155万公里,IPv6流量占比居全国第四位,电信业务总量增长18.8%。组建数据流通交易服务中心,贵州数据流通交易平台上线运行。二是产业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大力推动大数据赋能“四化”,2522户实体经济企业与大数据深度融合,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指数达42.5。航天电器等6个项目入选国家企业上云典型案例,“一码贵州”平台入驻企业3.7万家,“一码游贵州”平台用户超过2370万人,2.3万户企业上云。贵阳市获批全国ETC智慧停车试点城市。三是数字化治理水平加快提升。全面实施“数字政府”建设行动,“一云一网一平台”不断优化完善,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试点省、国家社会信用体系与大数据融合发展试点省加快建设,国家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试点任务全面完成。我省是全国5个政府数据开放A类地区之一。298家医疗机构启动“黔康码”应用改造,67家上线运行。四是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中国天眼”向全球开放,省部共建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贵州大数据)获批成立。构建“揭榜挂帅”开放式创新体系获国务院通报表扬。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582项。深入开展“千企面对面”服务和规上企业研发机构扶持行动,885户企业进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库。贵州科学数据中心算力每秒达1.3亿亿次。区域创新能力提高到全国第18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13.5%。高规格召开人才工作会议,设立贵州“人才日”,颁发首届“贵州杰出人才奖”。成功举办贵州人才博览会。
(六)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取得新成效。一是污染防治力度加大。坚决抓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等反馈问题整改,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顺利开展。加快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深化“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持续开展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从严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大力推进打击环境违法犯罪专项行动、“绿盾”执法和“六个严禁”专项行动。深入实施“双十工程”,污染源、工业渣场和危废企业等治理任务全面完成,乌江、赤水河等主要河流干流水质稳定达到优良标准。新增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设施7座。在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中再次获得“优秀”等次。二是生态修复深入推进。深入开展国土绿化和石漠化综合治理,启动实施武陵山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完成营造林361万亩、石漠化治理64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3229平方公里,恢复治理历史遗留矿山3571亩。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296.69万亩,培育经济林、生态用材林和园林绿化苗木20.83亿株。三是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推进。编制碳达峰实施方案,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优化调整能源结构,核准建设金元织金“上大压小”异地改建发电项目,推进威赫电厂建设,实施煤电机组节能和超低排放改造,加快毕节、六盘水等百万千瓦级光伏基地建设,新能源装机达1637万千瓦。一批抽水蓄能电站纳入国家抽水蓄能发展规划重点实施项目。编制赤水河流域酱香白酒产业产区保护规划和集聚区专项规划。四是生态文明制度加快完善。加快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省建设,发布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技术规范。开展各市(州)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深化河湖长制、林长制。成功举办2021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开展“贵州生态日”巡河护河系列活动。
(七)统筹发展和安全,重大风险防范化解有力有效。一是地方政府债务化解成效明显。健全完善债务管理机制,坚决遏制新增政府隐性债务。千方百计通过预算安排、盘活资产、核销核减等方式化解债务,多措并举降低债务成本、缓释债务风险,债务率持续下降,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二是全力守牢粮食能源安全底线。粮食播种面积4181.6万亩,产量1094.9万吨、增长3.5%,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地方粮食储备规模达198万吨、食用油达16万吨。全力保障能源供应,及时制定支持煤矿企业安全释放产能政策措施,有效保障冬春电力供应。三是常态化疫情防控持续加强。在一个潜伏期内阻断遵义疫情扩散蔓延,快速处置铜仁疫情。加快推进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累计接种7390.64万剂,全人群接种率达86.7%。四是金融风险防范扎实有效。颁布地方金融监督管理条例,率先探索对非法集资行政案件开展联合执法,开展交易场所清理整顿、网贷风险专项整治,加强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典当行等地方金融组织监管,实现高风险金融机构实质清零。企业债券未发生违约事件。五是安全生产和社会风险防控有力有效。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集中攻坚,加强道路交通、煤矿、建筑施工、地质灾害、消防、食品药品等领域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妥善处置突发事件,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大幅下降,防灾减灾取得明显成效。扫黑除恶斗争深入推进,加强房地产等领域风险监测处置,建立定期研究解决信访突出问题制度,平安贵州建设深入推进。
(八)扎实办好民生实事,民生保障力度不断加大。十件民生实事全面完成。民生类重点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70%。一是稳就业力度加大。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农村劳动力在外务工就业897.63万人,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14.47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7.72万人,享受公益性岗位补贴人数6.17万人。启动部省共建“技能贵州”,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40.87万人次。扎实开展根治农民工欠薪和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行动。二是发展教育力度加大。以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为核心目标,启动整体提升教育水平攻坚行动。加强普惠性幼儿园建设,新增公办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学位4.4万个、6.2万个,落实义务教育“双减”措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补助标准从每生每天4元提高到5元。完成扩容建设普通高中学校60所,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91%、95%和91%。完成中职招生29.63万人、高职招生19.43万人。按照“一校一址”原则优化高校校区布局,充分合理利用老校区继续办教育,“十四五”期间预计全省可新增高等教育学位15.4万个。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个、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个。积极稳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教育评价、体教融合等改革有序推进。三是卫生健康事业加快发展。以提高人均预期寿命为核心目标,启动整体提升卫生健康水平攻坚行动。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纳入国家规划,规划布局5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新增二级以上妇幼保健院35家,全面完成40个县级医疗机构提质扩能。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县域医共体加快建设,遵义市被确定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第二批国家级示范城市。开展群众就医排长队专项整治。三孩生育政策落地实施。省中医药条例颁布实施。城乡社区全民健身设施不断完善。四是社会保障力度加大。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稳步提高,城乡低保平均标准分别提高到655元/月和4569元/年,积极推进失业保险省级统筹。颁布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和养老服务条例。改造提升标准化养老院50个,新增1万张护理型床位。五是文化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建设有序推进,省图书馆(北馆)、省地质博物馆开馆,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和第七届全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成功举办,六盘水市、贵阳市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双拥共建、国防动员和国防教育、宗教、外事、人防、退役军人、职工、青年、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各项工作取得新成绩。
总的来看,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通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各方面工作都实现了良好开局,成绩来之不易、成之惟艰,需要倍加珍惜。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贵州视察指导、亲切关怀的结果,是党中央、国务院特别关心和各方帮助支持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精准施策的结果,是省人大、省政协和社会各界有效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省上下真抓实干、团结拼搏的结果。
也要清醒看到,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诸多困难问题。一是外部环境仍然复杂严峻。从全球看,面临世界经济总需求不足问题叠加全球性供给短缺,供给短缺、需求拉动、成本推动相互叠加的复合型通胀,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风险相互叠加“三个叠加”。从全国看,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二是需求不足问题仍较突出。受债务压力较大和融资困难等因素影响,投资下行压力加大。疫情零星散发,对住宿餐饮等消费造成影响,居民消费意愿仍然不强。开放水平不高、开放平台吸引力不强、对外商吸引力不足等问题需要加快解决。三是债务约束仍然较大。一些地方债务风险等级仍然较高,融资空间有限,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债务对发展的约束仍较突出。四是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压力仍然较大。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困难仍然较大,稳定外出务工和省内就业面临较大压力。居民消费价格存在上涨压力,制约城乡居民增收的因素增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任务依然艰巨,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弱项。五是部分领域风险隐患仍然存在。道路交通、危化品、煤矿等领域安全生产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生态环保、社会治理等领域仍存在一些风险隐患。对这些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坚持底线思维、系统观念,积极应对挑战,奋力开创新局。
二、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今年将召开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义重大。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紧紧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确保民生持续改善,确保社会大局稳定,确保高质量发展取得更大成效,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增长7%左右,在实际工作中尽可能争取更好结果;农业、规模以上工业、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10%以上、7.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6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0%左右和12%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
高质量发展主要目标是: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1%左右;数字经济、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达到36%和46%左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7%左右;农产品加工转化率59%以上;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游客人均花费增长10%以上;森林覆盖率62.8%左右;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0年;人均预期寿命76岁。
将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定为7%左右,主要考虑: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这一目标与过去两年平均增速衔接,也与“十四五”规划目标相衔接,符合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要求,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二是保持后发赶超发展态势的需要。这一目标有利于提振信心、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有利于继续保持后发赶超势头、缩小与全国差距、推动共同富裕,有利于稳就业、促增收、保民生、防风险。三是具备完成目标的可能和支撑。通过综合权衡国家宏观政策和我省现有基础,对我省三次产业增长空间、投资消费潜力、要素配置能力等分析,这一目标经过努力拼搏是可以实现的。
三、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深入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重点抓好十个方面工作。
(一)全力推动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工业经济。一是加快巩固提升特色优势产业。深入实施工业倍增行动。实施煤电扩能增容提质行动,深入实施“西电东送”工程,争取国家支持布局建设一批先进煤电项目,加快煤电机组升级改造,推进大中型煤矿建设,形成优质煤炭产能2000万吨,新增发电量140亿千瓦时,煤炭产量达到1.45亿吨,力争改造煤电机组装机180万千瓦。
加强赤水河流域产区管控和生态保护,按照“三个一批”推动中小酒企转型升级,建设以茅台酒为引领的贵州酱香白酒品牌舰队,确保白酒产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优化卷烟产品结构,提高中高端产品比重,提升贵烟系列产品市场占有率。千方百计稳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存量,大力实施规上工业企业培育行动。二是加快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依托磷化集团、宁德时代、比亚迪等龙头企业,结合资源禀赋,统筹产业布局,实现产值增长80%以上。加快建设奇瑞(贵州)产业基地等重大项目,深入推进吉利汽车贵阳生产基地等建设,培育以整车为牵引、以动力电池和汽车零部件为支撑的产业集群。实施新一轮找矿战略行动,提高我省优势矿种和战略性新兴矿种开发保护水平。三是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磷化工精细化、煤化工新型化、特色化工高端化发展,加快建设中石化50万吨PGA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福泉—瓮安千亿级精细磷化工产业园区建设,打造全国重要的优势资源精深加工基地,化工行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加快提升锰产业集中度,积极发展铝及铝加工,推进基础材料转型发展。加快军民融合发展,推动与中航工业、中国航发、航天科工、中国电子等军工央企战略合作,大力发展无人机、航空发动机、工业基础件等先进装备制造,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加快民族药、化学药、生物药和生态特色食品、新型建材等产业发展。四是加快推动工业集群发展和协作配套。支持贵阳、铜仁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加快推进振华集成电路产业园、航天江南智能制造基础件产业集群、航发黎阳动力航空发动机制造产业链提升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酒类等行业包装配套项目。加快六盘水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实施重点行业绿色低碳化改造,创建绿色工厂10家、绿色工业园区3个。新增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2个。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一是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优化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布局,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等建设。发展林下经济面积2900万亩,完成特色林业产业基地建设142万亩。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质增效行动、农产品质量品牌提升行动,加强农产品储藏、清洗、分拣、烘干、保鲜、包装等能力建设。实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打造“贵字号”区域公用品牌。积极发展农村电商、乡村旅游、冷链物流,新建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400个以上,建设一批农产品集散中心。二是完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新建高标准农田260万亩,深入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提升试点行动。大力推进山地小型农业机械化和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升至46%以上。加快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完成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15.7万亩以上。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省作物种质资源库建设,加强种源关键技术攻关、良种培育和种植养殖技能培训。强化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进一步强化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做好普查监测、入境检疫和防控治理。三是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推动国有平台公司涉农项目有序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转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1200家,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达3000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达1500家,认定省级重点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0个。
大力推动服务业创新发展。一是促进旅游业加快恢复。深入实施旅游企业“四转一上”工程,新增规上(限上)旅游企业100家以上,培育省级旅游龙头企业5家以上,推进黄果树旅游集团、西江苗寨旅游公司等优强旅游企业上市。每个市(州)引进全国涉旅百强企业2家以上。加强与知名旅游平台合作,完善提升“贵州旅游·一码游贵州”平台。针对重点客源市场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深入挖掘省内旅游市场潜力。深化“旅游+”“+旅游”,积极发展休闲度假康养、山地体育旅游、文化体验、乡村旅游等融合业态。加快国有A级旅游景区和涉旅国有企业改革,实施200个旅游景区提质扩容建设提升工程,新增3A级以上旅游景区20家以上。新增星级饭店6家以上。深入开展“文明在行动·满意在贵州”活动,维护文旅市场良好秩序。推广实施黔菜标准体系、旅游餐饮标准和服务规范,支持黔菜美食进景区。深入实施旅游厕所三年达标行动,新建改扩建旅游厕所100座以上。做大做强苗绣、“贵银”等品牌,加快安顺国家级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积极创建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区。对可续建、可转建和可提升旅游项目进行重新包装、策划和优化,引进实力强的投资者进行后续开发和经营管理,盘活提升闲置低效旅游项目70个以上。二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建设牛郎关现代智慧物流园、都拉营国际陆海通物流港二期等重大项目,培育省级示范物流园区10个、区域性示范物流园区20个,A级物流企业数量达到80户。调整优化物流运输结构,以贵阳改貌、遵义阁老坝等铁路枢纽节点为重点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推进货运“公转铁”“公转水”。加快贵阳市、遵义市、六盘水市国家冷链骨干基地建设。建立现代物流指标统计体系。确保公路运输总周转量增长9%左右,力争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率下降到14.2%左右。三是大力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扩大中小企业信贷通规模,发挥好工业担保资金等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金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大力实施“引金入黔”“险资入黔”“基金入黔”,常态化开展政金企融资对接,力争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突破4万亿元。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创建毕节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深入实施企业上市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力争5家企业上市。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四是加快发展其他服务业。积极发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出台生活性服务业补短板实施意见,推动家政、养老、育幼等服务业加快发展。着力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全力推进乡村振兴。一是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加强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动态监测和帮扶,常态化开展“3+1”保障监测,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建设一批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示范点,确保有劳动力的易地扶贫搬迁家庭每户至少1人实现就业。强化生态护林员管理与续聘。健全扶贫项目资产监管长效机制,确保持续发挥效益。深化粤黔东西部协作,与广东共建8个市州级工业园区和66个区县级产业园区。加快推进粤黔共建100所协作帮扶示范学校建设。完善教育医疗等“组团式”帮扶模式。强化定点帮扶、社会帮扶。二是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深入实施乡村振兴“五大行动”,推动20个国家级、30个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50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设。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积极推动民营企业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三是大力推动乡村建设。有序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坚决遏制农村“乱搭乱建”问题。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行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16%,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建设向30户以上自然村寨延伸。新(改)建农户厕所22万户。推进村庄整治、庭院整治,打造森林村寨20个,村庄绿化覆盖率达43.5%,健全完善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深入推进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扎实开展“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专项行动,加强农村大操大办、薄养厚葬、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治理。稳妥推进殡葬改革。
(三)全力促进居民增收。一是大力实施农民增收攻坚行动。鼓励建筑施工企业优先使用省内农民工。扎实做好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组织服务保障工作,以县为单位将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组织化程度提高到70%以上。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领域全面推行以工代赈,并将项目投入中劳务报酬比例提高到20%。将部分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用于实施以工代赈项目,并将项目资金的20%用作劳务报酬。深入开展根治欠薪,切实保障农民工工资及时足额支付。拓宽经营性和财产性增收渠道,大力盘活农村闲置土地、房屋等资源,推行农村宅基地通过租赁等方式入市增加农民收入的经验做法,开展租改股利益联结深化试点。推动财政支持项目资金折股量化到村集体,做大农村集体经济。落实好各项支农惠农补贴政策。二是大力实施城镇居民增收行动。拓展企业职工增收空间,健全企业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完善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完善职工工资合理增长机制,推进高校和科研院所薪酬制度改革。切实保障基层工资待遇,全面落实“三保”责任。积极探索城市“三变”改革,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居民入股城市公共资源运营试点,培养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三是大力实施劳动力素质提升行动。实施“技能贵州”行动,深入开展“中小企业星光培训”“锦绣计划”“高素质农民培育”等技能培训项目,加快打造“贵州工匠”“贵州技工”“贵州绣娘”等职业技能服务品牌,做好“粤菜师傅”等协作培训。实施中职“强基”工程、高职“双高”工程和技工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推动中职、高职、本科职教协同发展,支持部分高职院校在优质专业举办职业本科教育。新增创建一批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试点企业和示范基地。
(四)全力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一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实施旗舰引领工程,支持磷化集团、盘江集团等大型企业加快打造千亿级企业。实施百亿级企业梯度培育工程,打造一批骨干企业。深入实施市场主体培育“四转”工程,制定培育计划和激励机制,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00户、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350户、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500户,新增二级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100户。二是加快发展中小企业。扎实开展服务民营经济六大专项行动,全面落实民营企业加快改革发展与转型升级36条支持措施。实施百亿民营企业培育工程、中小企业“星光”行动、“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计划,争创全国“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隐形冠军企业、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00户以上。完善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支持优质中小企业在京沪深交易所及全国股转系统挂牌上市。加强创业指导引导,打造众创空间、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大学生创业基地等孵化平台。落实好国家新一轮组合式减税降费和减租降息、普惠金融等纾困政策,减轻市场主体负担。三是强力推进产业大招商。创新招商方式,提升招商引资精准度,围绕首位产业、龙头企业开展全产业链招商,引进优强企业1600家,新增产业到位资金5000亿元以上。办好民企招商、央企招商、广东招商等重大招商活动。建立招商引资重大项目协调机制,统筹要素配置、项目服务,做到“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实施主体、一个推进方案”,切实提高签约合同履约率、资金到位率、投产达产率。进一步完善考核办法,更加注重项目落地实效,坚决杜绝数字招商、虚假招商。四是大力优化营商环境。深入实施《贵州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扎实推进建设国内一流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做优“贵人服务”品牌,深化“五个通办”,进一步简化企业开办环节,推进行政审批“三减一降”,深入实施“一窗通办‘2+2’模式”“一网通办”“跨省通办”等改革,“全程网办”事项达70%。探索建立容缺承诺审批制度。提高惠企政策知晓率。开展“服务企业周”“万人助万企”等入企走访活动,“一企一策”服务企业,建立企业问题、政府服务“两张清单”,制定企业投资投诉处理办法。强化契约精神,加大恶意拖欠账款和逃废债行为整治力度。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
(五)全力扩大有效需求。着力稳定有效投资。一是实施产业投资攻坚行动。聚焦现代能源、新能源电池及材料、新能源汽车、大数据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环保等产业,加快建设一批重大项目,支持企业开展智能化、数字化改造,“四化”项目完成投资7500亿元左右,其中,新型工业化投资3200亿元、新型城镇化投资2450亿元、农业现代化投资700亿元、旅游产业化投资1150亿元。省重大工程项目中“四化”项目投资占比提高到79.83%。开工建设20个10亿元、50个5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加快重点民间投资项目建设,民间投资完成6100亿元左右。工业投资和民间投资占比分别提高到26%和45%左右。二是实施基础设施投资攻坚行动。落实“五年任务三年完成”要求,深入推进“六网会战”,公路水运投资完成1300亿元左右,铁路130亿元,机场20亿元,水利300亿元,电网140亿元,信息基础设施160亿元,地下管网90亿元,油气管网80亿元。加快贵州大水网建设,深入推进水利“百库大会战”,加快凤山、观音等大型水库建设,开工建设花滩子等一批骨干水源工程,力争实现“县县有中型水库”,水利工程供水能力达142亿立方米。加快推进新渝贵高铁和泸州至遵义、黔桂铁路增建二线、黄桶至百色铁路等西部陆海新通道项目,积极推进贵广铁路提质改造工程、铜仁至吉首铁路,加快贵阳至南宁、盘州至兴义等铁路建设。加快沪昆国高贵阳至盘州扩容等高速公路建设,开工建设荔波至河池等一批高速公路,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00公里以上。加快推进威宁、黔北等机场建设,开工建设盘州机场。开工龙滩水电站1000吨级通航设施等项目。推进220千伏变电站县域全覆盖。天然气管道联通71个县。三是实施生态环保投资攻坚行动。深入实施“两高”行业低碳化改造,持续推进县级以上城市建成区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升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制定抽水蓄能电站规划实施方案,加快推进贵阳、黔南等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推动实施一批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治理重大项目。完成生态环保投资300亿元。四是实施公共服务投资攻坚行动。开工建设贵州医科大学、贵州财经大学、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项目,教育投资完成400亿元以上。加快推动实施国家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国家重大疫情救治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卫生投资完成270亿元左右。推动实施护理型养老机构、户外百姓智慧健身房、区域性儿童福利机构、地市级残疾人康复服务设施全覆盖等重点项目。五是实施闲置低效资产盘活专项行动。全面落实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资金未落实的一律不得开工建设,坚决杜绝无效低效投资。全面梳理交通、水利、能源、工业、农业、旅游、市政工程、公共服务等领域基础设施,按照资产权属分级分类建立存量资产台账。全面清理确权存量资产。按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分级分类加快盘活一批闲置低效资产。建立健全“投转固”长效机制,加强“投转固”成果转化运用。扎实推进基础设施REITs试点,推动一批较大资产规模的优质项目上市。六是全力强化要素保障。全力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专项建设基金等资金支持,争取中央转移支付3290亿元左右。改进“四化”和生态环保基金使用方式,扩大基金规模,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项目建设。继续发挥好与银行机构融资对接机制作用,新增发放贷款1000亿元以上,办好政金企常态化融资对接活动。预安排建设用地指标,优先保障重大产业、重大基础设施、重大民生工程等“四化”项目用地。推行工业项目“标准地”出让,供应建设用地15万亩左右。
充分释放城镇化内需潜力。一是深入实施“强省会”行动。落实支持“强省会”35条措施,编制贵阳外环高速公路城市经济圈发展规划,推进贵阳贵安融合发展,加快贵阳轨道三号线、S1号线等项目建设,贵阳经济总量突破5000亿元。支持龙里、惠水、长顺、西秀、平坝等相邻县(区)融入“强省会”行动,带动黔中城市群加快发展。二是加快推进“3个100万”。加快打造贵阳—贵安—安顺和遵义都市圈。提升毕节中心城区集聚能力。做优做特区域中心城市。推动10个区域性支点城市建设,加快县城与小城镇协同发展。进一步强化区域间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布局等统筹规划,更好促进分工协作、优势互补。贵阳贵安、市州中心城市、县城分别新增城区人口19万、23万、22万人。三是扎实推动城镇“四改”。新开工棚户区改造2万户、完成12万户,新开工老旧小区改造21.32万户,完成背街小巷改造2304条,新增城市地下管网2100公里。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3.7万套。启动实施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城乡生活垃圾治理攻坚行动,新增城镇生活污水管网1000公里、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2600吨/日以上。四是大力发展城镇经济。加快城市商圈、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步行街、文旅和夜间消费聚集区建设。深入实施“流光溢彩夜贵州”建设方案,大力发展生活起居、健康养老、旅游休闲等行业。加快推进贵阳甲秀楼等步行街区改造项目,改造提升和培育发展一批商业综合体和文旅消费聚集区,推进10个县域商业体系建设示范县工作,加快建设社区便利店、家政服务等设施,城镇人均消费达到2.3万元左右。实施“一镇一特”产业培育计划,培育打造20个特色小镇。五是加快提升城镇治理能力。开展智慧城市、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建设,推进贵阳市数字孪生城市建设。推动城市智慧化改造、社区网格化管理,常态化开展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创建。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深入挖掘消费潜力。常态化开展精准促消费活动,持续加大成品油市场整治,开展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等活动,提振汽车、成品油等大宗消费。制定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深化惠民生鲜商超体系建设。规范发展直播电商、社交电商、首店经济等新业态。扩大农村消费市场,鼓励大型商贸企业在乡镇布点。加强消费权益保护,深入开展放心消费创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左右。
(六)全力推进改革开放创新。一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完善能源资源价格形成和动态调整机制,推动第三监管周期输配电价改革,积极有序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加快城乡供排水一体化改革,创新污水处理收费机制,修订出台城镇供水和天然气配气价格管理办法。全面实施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加快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在数据授权使用、登记确权、技术标准等方面实现突破。深入推进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试点。探索推行混合用地。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目标任务,全面实现省级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兼并重组做大一批国有企业。深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建成全省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有序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深化国有林场改革,积极推进林权抵押处置试点,推动开展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试点,继续推进重点生态区位人工商品林赎买改革试点。推进国有农场公司化改革。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二是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深入推进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制定我省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实施意见。主动参与中国—中南半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抢抓RCEP生效机遇,开拓东盟等海外市场。实施外贸、外资、跨境电商倍增行动计划,支持在境外主要市场布局贵州产品海外仓,推动“贵州制造”出口,进出口总额增长30%以上。支持生产企业与外贸企业合作发展,新增外贸市场主体50家以上。编制实施“黎从榕”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行动规划和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黔粤主通道,开通贵阳至广东港口的双向图定货运班列和海铁联运班列,常态化运营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争取开行图定中欧班列和国际货运航班。做大做强“1+8”国家级开放创新平台和各类开发区、农业产业园区和服务业集聚区,提升开发区能级量级,打造“一园一链”产业生态,加快粤黔、苏贵等产业园区建设,加快正安经开区、贵阳经开区国家外贸转型基地和贵阳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建设,新增百亿级开发区6个。争创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支持贵阳申报建设海关指定监管作业场地,推动遵义新舟机场口岸通过国家验收、铜仁凤凰机场临时口岸获批对外开放。继续办好数博会、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等活动,精心筹办2022年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行政首长联席会议。三是强化科技创新。整合优势资源打造重大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提升大数据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省部共建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积极争取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阵列建设,积极申建国家级磷氟化工制造业创新中心。完善全社会研发项目库,在大数据、找矿采矿、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生物工程等领域实施一批重大攻关项目。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千企面对面”科技服务行动和规上企业研发机构扶持计划,培育研发投入占比高于5%的科技型企业20户以上。大力推行技术榜单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深化质量强省建设。召开全省科技创新大会。四是着力推进人才大汇聚。大力实施引才、育才、用才、留才“四大工程”,深入推进产业重点人才和团队引进“123”计划,办好“贵州人才博览会”,常态化开展贵州“人才日”活动,建设青年友好型成长型省份,新增人才资源30万人。
(七)全力发展数字经济。深入推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一是实施数字产业大突破行动。加快建设贵阳大数据科创城,推动与贵州科学城、花溪大学城等联动发展,打造数字产业和人才集聚区、数字场景应用示范区、生态文明展示区。加快建设贵州科学数据中心,积极培育数据中心、智能终端、数据应用三个主导产业集群。引进落户数字经济骨干企业20家以上、带动性强的数字经济项目200个以上,培育10亿元级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7家,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25%以上,电信业务总量增长16%左右。二是实施“万企融合”大赋能行动。推动“上云用数赋智”,打造100个融合标杆项目,实施1000个融合示范项目,带动2000户以上实体经济企业和大数据深度融合。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应用,加快鲲鹏创新中心、贵州工业云、华为软件开发云等公共平台建设推广,加快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灾备节点工程,新增20万台(套)工业设备联网,累计1万户工业企业上云。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培育云旅游、云直播。三是实施数据要素大开发行动。大力推进数据价值化,高标准建设数据交易场所,建设数据流通交易基础设施,探索数据定价、交易机制和运营模式。加快发展数字贸易,推进数据价值化。以“一云一网一平台”为载体,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提升数字化治理能力。加快建设国家数据生产要素流通核心枢纽和贵州数据流通交易中心。四是实施数字设施大提升行动。适度超前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贵州)枢纽节点,推进“东数西算”试点,加快京东、南方电网等数据中心建设。建设百兆乡村、千兆城区、万兆园区。新建5G基站2.5万个,出省带宽3.8万G,光缆长度165万公里。
(八)全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一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抓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及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等反馈问题整改。开展中心城市空气质量巩固和改善行动,实施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整治巩固提升工程,深化生活垃圾污水和工业园区环境污染等专项治理。推动磷石膏等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深化磷、锰等污染治理。深入开展生态环境问题从严排查整治行动。二是加大生态建设力度。统筹推进武陵山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深入开展乌江、赤水河流域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攻坚行动,持续巩固退耕还林成效,推进石漠化和水土流失治理,加快国家储备林建设,完成营造林275万亩、石漠化综合治理60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2980平方公里,恢复治理历史遗留矿山3000亩。坚决落实长江流域十年禁渔。抓好国家公园创建工作,加快构建贵州特色自然保护地体系。深入开展涉林执法专项行动,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三是有序推进碳达峰。科学制定碳达峰实施方案,编制分行业分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及各项保障方案。统筹做好“能耗”双控。推动30万千瓦级及以下落后煤电机组淘汰退出、升级改造或“上大压小”,积极推进66万千瓦高硫无烟煤示范机组建设,鼓励建设100万千瓦级高效超超临界机组。实施节能降碳重点工程,深化大龙经济开发区等4个国家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建设,推进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增效。严禁盲目新上“两高”项目。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稳步降低单位产品能耗物耗水耗。四是完善生态文明制度。有序推进排污权交易工作,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探索建立生态补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林业碳汇等机制,建立健全跨区域交易制度。研究建立生态产品交易中心。创新完善赤水河流域跨省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推行非居民厨余垃圾处理计量收费。深入开展“光盘”等粮食节约行动,广泛开展绿色机关、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等创建行动。常态化办好“贵州生态日”系列活动。
(九)全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一是守牢粮食安全底线。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深入实施粮油单产提升工程,强化耕地用途管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目标任务,油菜生产实现扩面增效。加快建设省级粮食储备基地,加大粮食收储力度,强化“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机制,扩大省级储备粮规模,提高粮食应急保障能力。二是加大债务风险防范化解力度。严格规范政府债务管理,压实地方主体责任,加强监督问责,坚决遏制新增政府隐性债务。加快置换短期限高成本隐性债务,规范用好政府债券资金。推动高风险地区降低债务风险等级,多措并举有序化解存量债务、缓释债务风险。稳妥推动地方平台公司市场化实体化转型。大力培植财源税源,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增强财政保障能力。实施整顿财经秩序专项行动,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严禁截留、挤占、挪用各类财政资金等违规行为。三是加强金融风险管控。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统筹做好金融机构风险、公司信用类债券违约风险、非法集资涉众存量风险等重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坚决打击各类扰乱金融秩序的非法行为。四是强化安全和社会风险防控。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突出抓好煤矿、建筑施工、危化品、城镇燃气、森林火灾等领域隐患排查治理,继续抓好道路交通、水路交通及铁路沿线安全整治,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扎实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强化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新建2000处地质灾害普适型自动化监测点。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加强应急物资储备,确保煤电油气稳定供应。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健全各级政府定期研究解决信访突出问题工作机制。强化厂务公开、村(居)务公开。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新型犯罪活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五是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压实“四方”责任,落实“四早”要求,科学精准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强化入黔返黔人员、入境关口和重点场所等疫情防控,保持应急指挥体系处在激活状态,提升应急处置、流调溯源、核酸检测、医疗救治等能力。持续推进疫苗接种。
(十)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是加大稳就业力度。切实落实国家稳就业系列政策,加强劳动力就业人口监测,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进城务工人员、退役军人、易地搬迁群众、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发展新就业形态,鼓励多渠道灵活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持续清理农民工欠薪。二是实施整体提升教育水平攻坚行动。深入实施“七大提升工程”,进一步提升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扩大普惠托育服务供给,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提高到1.5个。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普通高中示范特色多元发展。出台推进教育“双减”的实施细则。加快高等院校设置和高校布局调整优化,持续支持“双一流”建设。深入推进“强师工程”,加强师德师风和教学能力建设,切实保障教师工资待遇。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2%,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2%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1.5%。三是实施整体提升卫生健康水平攻坚行动。深入实施“七个专项行动”。积极申报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和“千县工程”。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着力提升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提高公立医院管理服务质量水平,加快信息化建设,推动医学检测检验结果互认。深入开展群众就医排长队专项整治。推进中医药(民族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拓展“黔医人才”计划,深入实施“银龄计划”。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兴办养老机构。强化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做好“一老一小”健康照护服务。四是持续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制定实施专项行动,对基本民生保障明显偏低的,采取有力措施、尽最大努力予以提高。将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由每人每月98元提高到113元。推进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失业保险省级统筹,完善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0%以上,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744万人、315万人和550万人。稳步提高城乡低保标准。落实医疗救助资助参保政策,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落实好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确保生活必需品保供稳价。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关爱保护,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五是加快发展文化等事业。加快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建设。提升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工人文化宫、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服务效能,加快省文化馆新馆建设。加强文化遗产、传统村落、民族特色村寨等保护发展。推动全民健身,办好省第十一届运动会和省第十届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建设。加强国家安全、意识形态、国防动员和国防教育、双拥共建、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法律服务、史志档案、气象地震等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和作协、社科联、科协、残联、红十字会、慈善等事业发展。
扎实办好“十件民生实事”。(1)保障好重点群体就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60万人次,城镇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4万人,高职院校“订单班”毕业就业1.5万人。(2)努力解决群众入园入学烦心事,新建、改扩建100所公办幼儿园,遴选培育公办义务教育强校计划项目学校1000所。(3)让群众享受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建设40个儿童重症监护病房,建设50个县域医疗次中心,实现定点医疗机构跨省直接结算县县通。深入开展群众就医排长队专项整治。村医待遇每月提高200元。(4)提供更好养老照护服务,改造提升20所标准化养老院、新增护理型床位4000张,为全省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体检一次。(5)缓解城市“停车难”和“交通堵”,建成城市(县城)公共停车位3万个,改造人防工程向社会提供停车位2.6万个;开展城市道路交通秩序综合治理。(6)更好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建设100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农村电影公益放映16万场次。(7)促进全民健身,实施森林康养步道提升工程100公里,农体工程更新维护1000个,建设社区健身路径或三人制篮球场300个。(8)加强农业科技服务,选派2000名科技特派员赴基层开展服务,选聘180名各类产业导师助推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9)提升乡镇消防应急能力,建成150个乡镇标准化应急救援站。(10)更好保障老百姓出行安全,建成4000公里普通公路安全防护工程,完成200座普通公路危桥改造。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自觉接受省人大、省政协的监督,虚心听取代表和委员的意见建议,进一步改进作风、提高效率、担当作为、狠抓落实,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更大成效,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