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甬军: 新型城镇化是贵州“闯新路”的重要抓手 2022年02月06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袁燕 申云帆

“城镇化是贵州发展目标的‘公约数’,推动其发展是‘闯新路’的重要抓手。”日前,针对《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广东财经大学大湾区双循环发展研究院院长陈甬军接受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独家采访时表示。

陈甬军认为,《意见》明确了贵州西部大开发综合改革示范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等战略定位,还具体部署七个方面的主要任务。这五大战略和七大任务的推进都离不开城镇化。

世界特别是中国的经验已经证明,实现以人为中心的城镇化是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的最重要途径。“要完成《意见》提出的七个方面任务的百余项具体工作,我认为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贵州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着重抓好城镇化这个抓手,通过做好山地特色文章,全面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以赋予贵州‘闯新路’的强大动能。”

贵州新型城镇化建设正当其时

历史经验证明,城镇化建设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陈甬军认为,贵州应大力做好山地特色文章,高质量发展新型城镇化,为2035年实现“四区一高地”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提供基础作用和助推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春节前夕视察贵州,对贵州发展提出了新的指示,这是贵州‘闯新路’的出发点,也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陈甬军看来,贵州新型城镇化建设潜力巨大,作为发展抓手正当其时:在新发展格局下,贵州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自己的独特优势,然而,作为西部内陆省份,贵州城镇化建设相对较缓。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制约,以及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及自然环境等问题困扰,城镇化发展仍然相对滞后,但却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产业支撑力度加大,经济多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2020年GDP增长速度位于全国前列,2021年与全国增长速度保持同步。经济发展带动全省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大幅度提升,群众消费能力不断提高,有力支撑了新型城镇化。同时,高速、高铁、民用航空等基础设施条件不断完善,为推进山地城镇化、农业人口市民化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此外,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启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外部机遇,也是贵州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极大利好。“总体来说,‘十四五’期间,贵州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新型城镇化建设潜力巨大,推动发展正当其时。”陈甬军说。

以产业化推动城镇健康发展

在陈甬军看来,近年来,贵州坚持以人为中心推进城镇化,以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示范区为引领,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为带动,以小城镇高质量发展为重要平台,走出了一条具有新时代特征、具有山地特色的新型城镇化之路,成为西部内陆地区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样本。

在新发展阶段走好新型城镇化道路方面,贵州谋篇布局提出了构建高质量发展城镇体系的四项重点:优化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做大做强城镇经济、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动人才、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等。

陈甬军认为,贵州以国家和省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为抓手,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区域协调、乡村振兴协同发展,释放出明显带动效应;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人口城镇化集中安置,构成城镇化新动力,推动城镇人口快速增长,提升城镇化治理;按照做强中心、带动周边、辐射乡村的路径,加快构建以黔中城市群为主体,贵阳-贵安-安顺都市圈、遵义都市圈为核心,贵阳、贵安为龙头,其他市州区域中心城市为重点,县城和特色小城镇为支撑的城镇发展空间格局;突出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小而特”,用好山水、田园、乡村资源,坚持以城聚产、以产兴城、产城融合,形成了优势互补的城镇经济发展格局。

“建议进一步按照《意见》提出的总体要求和具体任务,结合‘十四五’规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着力建立健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发展格局。”陈甬军说,贵州应以产业为核心,促进人口城镇化和产业城镇化协调发展。把产业化摆在城镇发展的核心位置,以产业化推动城镇健康发展,重点要依据农业转移人口的规模,积极并合理发展与之相匹配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转移人口可就业的岗位,增强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同时,积极发挥乡村振兴、数字经济和生态保护等重大战略对城镇化发展的反哺作用。通过互相融合,互相作用,形成发展合力,努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