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乡村振兴路上 一个都不能少 2022年01月28日

贵州是多民族省份,17个世居少数民族分布于此,全省少数民族人口总量在全国排第四位。或许正是因为这特别的“因缘”,读者常常能在《新黔中行》里读到一些专属于贵州少数民族村寨的新趣瞬间。

“蜡染服装走上国际T台”“苗寨掀起时尚风潮”“布依意蕴的小众民宿”……这些有故事、有新意的少数民族村寨在创新型转变中,打破了人们对乡村局限性的传统认知,并不断在建设美好乡村的路上求取“更优解”。一边保留乡村的独特性,一边开拓乡村的现代性,在提升“颜值”中提高“价值”,绘制出乡村振兴路上的多彩画卷。

因地制宜开发布依文化、融合创新发展乡村旅游是贞丰县纳孔村的发展基调。旅游激活了当地的生态、文化和闲置资源,乡村空间变得更加开放,吸引了外流人口的回归。在《贞丰县纳孔村:专注旅游的村寨》一文中,村支书岑立江就是抓住时机最早返乡的那一批人,旅游的“引流功能”为当地人带来了红利,也让这个布依村落一改旧貌,变成了热闹的“人气村”。

有“庖汤第一村”美誉的乌当区王岗村也是一个布依族村寨,与纳孔村不一样的是,布依美食是这里的“主角”,成为发展经济的特别资源和个性IP。在《乌当区王岗村:好香的村庄》一文里,韦登亮和花葵敢于第一个吃螃蟹,他们利用“庖汤”这种自带“氛围感”的少数民族传统美食开办农家乐,为王岗村打造出一张响亮的美食招牌。

兴仁市鲤鱼村是一个苗族与布依族混居的村寨,发展滞后曾困住了许多人的脚步,无法“跳跃”。作者在《兴仁市鲤鱼村:带着乡民“跃龙门”》一文中这样写道:“鲤鱼村虽然人口多、面积大,村集体经济却一直萎靡不振。”为了解决问题,村委会主任田锦华将目光放在产业发展上,带领村民种桑养蚕,调整了乡村的功能定位,释放出土地的多元价值。

从“藏在深闺人不识”到“多向开放换新颜”,少数民族传统村寨的转型升级体现了我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广度和深度,呈现了乡村建设的多样化与个性化,也提振了人们共同富裕的信心。这份信心与底气坚定了岑立江、韦登亮、田锦华等乡村建设者们走脚下的路,激励人们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踏上时代新征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路上不掉队、不缺席,创造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

—— 向秋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