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触摸历史的厚重 2022年01月23日

讲述“茅台1935”背后的故事。

“与历史相逢,尽显文化厚重。”茅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丁雄军在“茅台1935”酒正式发布会上致辞时说,无论是汉武帝称赞“甘美之”,还是“秦商聚茅台”;无论是1915年智夺金奖,还是1935年荣获特等奖,茅台酒都是中国酒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的融生之作。“茅台1935”的推出,就是一场跨越千年的历史重逢、文化探寻之旅。

如果说1915年,茅台酒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获金奖,开创了中国民族工业走向世界的先河,那么1935年在西南各省物资展览会荣获特等奖,则标志着茅台酒踏上开拓全国市场的征程。

1935,对茅台人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透过它,可以洞见一个品牌长盛不衰的基因密码;透过它,可以解码一脉酱香生生不息的本质力量;透过它,更可见证茅台与一个时代山河同辉的岁月记忆。

“1935年,是大西南地区发展的重要一年,也是茅台酒发展的重要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雷颐在讲解《不平凡的1935年》时说,1935年,分裂了20多年的大西南开始统一,西南统一市场随之加速形成,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展览会这种推介商品、加强商品流通新形式的重要性。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都在这一年举办了西南各省物资展览会,茅台前身烧房获得特等奖,销售量逐渐增大,辐射到整个长江流域。

为什么一个统一的市场刚刚开始形成,就急于举办展览会?雷颐表示,这要追溯历史,因为在辛亥革命之后,中国的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开始了有一种商品化的趋势。

当时在国外,博览会是十分风行的,许多国家每逢有纪念性的事件都开一次大规模的博览会。而在国内,主要还是传统的农村集贸市场为主,远远不能适应当时商品化思维逐渐萌芽的市场经济需求。

清末民初,以张謇为代表的企业家,将展览会的形式积极引入中国,逐渐取代传统的集市,与之而来的竞争、开放的商品经济意识,也掀起了中国现代民营经济的第一次发展浪潮。

随着国内展览会越来越多,大西南地区也开始加入办展的历史潮流。1928年,成都举办了四川国货展览会;两年后的1930年,贵阳也举办了贵州实业展览会,两者都是以省为单位的。直到1935年西南市场统一后,才在成都举办了首个以西南地区为单位的西南各省物资展览会。

正是在这个展览会上,茅台前身烧坊参加并且获得了特等奖。在雷颐看来,这个奖项意义非同小可,是茅台酒实现跨省销售、逐步开拓全国市场的象征。

在此之前,茅台酒还是酒好无奈巷子深。在那个交通不便、商品意识欠缺的年代,酒从茅台镇卖到贵阳,都值得当地烧坊大书特书,能卖到成都、重庆更是不得了,尤其是开拓了重庆市场。“重庆是长江上游最重要的商埠,开拓重庆市场就意味着茅台酒销售辐射长江流域。所以说,1935年茅台在成都获奖,意义非常重大。”雷颐说。

1935年后,随着西南地区商贸流通的频繁,贵州通往周边几省的主要公路陆续建成通车,对扩大茅台酒的销路和影响,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茅台也以1935年荣获特等奖为起点,逐渐从当时闭塞的茅台镇走向大西南,沿着长江而下,辐射全国,为后来名扬天下打下了基础。

“所以说,1935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我们要怀念那一代茅台人对历史的把握。”在雷颐看来,正是因为茅台在1935年踏上了历史的跳板,踩到了历史的节拍上,才有了茅台酒举世闻名的今天。